红30军被服厂
红30军被服厂位于长赤县(今南江县长赤镇)朱陵宫,红四方面军11师31、32团,于1933年5月28日收复长赤后,从通江随军转来了有50个缝纫工人(全是鄂豫皖籍),和五架缝纫机,在朱陵宫开始了被服生产。
七月,红11师扩编为红30军。当时由于国民党实行经济封锁,衣被来源却很困难,需要量猛增。红30军经理处坚决依靠群众,很快扩大了被服厂。红30军政治部有个姓陈的同志,在朱陵宫召集长赤、沙溪、赤溪、下两等区苏的土地委员和内务开会(也有长赤附近的一些村苏维埃代表参加),讲“为了打垮国民党反动派,打倒土豪劣绅,扩大和巩固赤区,穷人当家作主坐天下,要扩大和建立被服厂,为前线战士赶做衣服。”不久,这些区苏选派了200个裁缝工人参加了被服厂。当时还开了“红军被服厂成立大会”。
会上有军队、裁缝工人发言,宣布了组织领导,规章制度,工作任务。全厂虽有五架缝纫机,但因当时买不到缝纫线而缝纫机也无法用,全靠工人一双手操作,每个工人有一个针线包,一把剪刀。用的布,全是土布,是以谷草灰和铜针茨根总经熬汁染成,是暗灰褐色和深色。
当时长赤坝上,家家户户会纺纱,会织布,织布机有4千多架,总经理处向农民出售棉花每斤1至2吊钱。农民纺成纱后,由总经理处以一斤七、八两棉花换回一斤棉线,然后又把棉线以收购时市场平价出售给织布农民,布织成后,再以每根布8一10吊钱(成本另算)的工钱收购回来,染成布做成军衣。
做成的衣服,分大、中,小三个尺寸规格,对襟,左右下摆有包,缩包(带)裤,有时也做少量的中式长便服。被服厂里的一切都是自力更生:纫缝线是自制的土棉线,军服的纽扣是用铜钱蒙上一层布做的,还有用竹板制成的。工人用的剪刀也是由红军自己打制。
被服厂内纪律严明,工作紧张。250个工人中,50个鄂豫皖的红军战士负责剪裁,住于朱陵宫的戏楼上,由一个姓陈的排长领导,每天早上都要作早操和军事训练。其余200个地方上来的裁缝工人,主要负责缝制,按七人一班,编了30个班,由一个姓冯的科长领导,一个姓伍的班长检查做工质量。一个班坐一个方桌,选班长一人,实行包工制,每人一天做衣服一套,给工资30吊,三天结算一次工资。
每天早上去上工,冯科长即将已裁好的衣服分给每个工人,工人们立刻飞针走线做起来,接着伍班长就到每个桌子上去检查质量,要求一寸钉30针;每套做好的衣服都要用手展劲扯,看是否牢实。不牢的要返工重做,还要受批评;做得好的要表扬。一次厂里开大会,有康成周、赵××、王××等人受到表杨,并得到物质奖励。冯科长和伍班长在会上说:同志们,我们的战士在前方杠枪打仗,衣服的线子扯脱了,那里有针能去缝呢,我们都是穷人,受富人压迫,要翻身就要努力做工,当家作主,做最好的衣服支援前方战士。
红军是禁止烧鸦片的,但是厂里属地方的工人是可以烧烟的,烟盘子摆起,吃与不吃,听其自便,对瘾大的工人(手艺好的),还每天把(给)一钱烟给他。其他一般的吃、穿、用也由厂里供给,包括洗脸盆、毛巾、被盖,都是厂里发给。一日三餐都有肉吃。工人病了免费治疗。工人家属不被派伕、不支前,每个人可分一个半人的土地。由于待遇好,地方上招收的工人,都能自觉地认真做工,遵守纪律,超额完成任务。
被服厂成立仅仅半年时间,做军服36000多套,子弹带万余个,还有一些被套。被服厂为支援前方,巩固赤区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在粉碎刘湘六路围攻中,解散了从地方招收去的工人。解散时把工入排成队,开到总经理处的库房,让工人们去挑选财物,绸衣、皮衣、大烟都可以拿(但只限于自己用)。工人们激动地说:“我们做工是收了工资的,也是为穷人翻身,我们不能再要了。”结果,还是硬叫每人拿了一件皮衣或绸衣。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孙平安整理)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