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陕苏区工商税收史料研究
工商税收税源与收入
川陕苏区的税源主要有白木耳、黑木耳、茶叶、木料、药材、鸦片烟等。郭俊成《川陕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是怎样兴起的——访问吴先恩记录》载:“川北物产丰富,土特产品多,特产银耳,远近闻名。茶叶、药材、黑木耳、生漆、桐油、白蜡、特货很多。”从通、南、巴等县原工农税务分局部分税收员的回忆资料来看,通江、南江、巴中税源较大,税款数量较多,通江月收七、八百元,有时上千元;南江、巴中也是月收六、七百元或八百元;其余各县月收二、三百元或三、四百元不等。郭俊成《忆南江、长赤县的税务征收管理——访问李荣堂记录》载:“一个月能收400多元的税,加上长赤县的,一月共收800多元税款。”
通江、南江、巴中盛产银耳,特别是通江银耳最有名气,历来为出口货物,远销海外,当时陈河、涪阳设有银耳市,多销往上海,涪阳坝街上经营上海货的商店有3个,收购银耳运往上海,1934年3月22日《申报》之《市声》载:“川产银耳之新商店,银耳以川北之通江、太平、南江三县出品为最佳……川北银耳庄,营业甚为发达。”通江银耳产量大,每年在通江境内所征收的银耳税收多达万元以上,又以银耳主产区涪阳、平溪、陈河等地银耳税收较多,就设置了涪阳坝、河坝场、陈家坝、新场坝、草池坝5个税务所负责银耳税收的征管。《通江银耳志》载:“红江县共设11个税务分所,银耳产地税务分所有5个:涪阳坝、河坝场、陈家坝、新场坝、草池坝……每年在通江县境所收银耳税约万元之数。”郭俊成、朱力立《土地革命时期通江地区营业税、所得税没有执行——访问苟伯儒》载:“陈河区生产银耳多,一个月可收100多元的税款,以税务所来讲,这个所收入算较多的。”
为培植税源,川陕苏区苏维埃政府积极动员鼓励广大人民群众经营生产收购银耳、木耳、茶叶等,采取切实有效举措大力发展土特产品,如成立建设局、合作社、经济公社等,银耳主产区涪阳的经济公社下设服务局,专门负责收购白耳及白耳的输出。
川陕苏区财源茂盛、税源丰裕为积累财力、组织税收收入打下坚实基础,孙天福《川陕革命根据地时期商业史初探》载:“自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于1932年12月18日入川时起,到1935年4月5日撤离川陕革命根据地时止,商业,包括国营、集体和私营商业,为根据地财政收入提供了资金约3000万元(以当时的银圆计)。”
工商税收减免税规定
川陕苏区的税收政策是根据阶级原则制定的,旨在保护工农大众及中小商人的利益,限制富农,打击大商人,巩固苏区发展,制定了一些税收减免、优待和照顾的规定,如工农婚嫁丧事或农民自养自食的肥猪一律免征屠宰税,而地主、富农则不得享受,《赤江税收片断——访问刘道虎记录》载:“杀猪开初不上税,以后要上,不过红军家属,贫农,雇农不上税,其他人上税也轻。”红31军第91师政治部在南江县杨坝公社新坝大队二队店子上刻写:“红军家属不缴纳累进税”“统一累进税是抑制剥削分子发展工农利益的”“穷苦工农不纳累进税”等标语,对减免税政策向广大工农群众宣传。一些私人小作坊、红军开办的工厂、民用工厂都免于缴纳税收,如铧厂、锅厂、铁厂、盐厂、被服厂、造船厂、斗笠厂、脚码子厂等;苏维埃办的经济公社、贫民合作社、雇工合作社只缴纳经营中的特种税(鸦片税、屠宰税、银耳税等),其余营业不纳税,如红江县五区五乡贫农合作社1934年10月20日至30日缴累进税15串;红军家属、本钱少者、自产自食属于不课税者,南江、长赤两县苏维埃政府明确宣布了7个政策性的规定,其中第六条规定:“小本经营者,不交税。”四川师范学院历史系《南江县小商贩纳税简况——访问冯家祥记录》“那时做小生意的还是在做小生意,苏维埃政府也不管,没有税。后来有了税也很轻,比如一匹布抽一吊钱,而自织自穿就没有税”;江口县对于手工产品,自产自销,短途贩运者,根本不收税;经理处的鸦片、银耳、屠宰概不征税;工人、城市贫民不征税。《关于经济政策的决议案》“苏维埃政府应该豁免红军、工人、乡村与城市贫苦群众家庭的纳税。如遇意外灾害,亦应豁免或酌情减轻”,《川陕省苏维埃经济政策》“免除工人与城市贫民的捐税”,1933年8月巴中会议决定免收盐税,鼓励盐的进口积极性。
1933年12月30日,川陕省苏维埃政府、西北军区政治部联合发布布告:“对于商人、老板和工厂主,只要他们遵守苏维埃法令,缴纳统一累进税,概不没收。”对于遭受自然灾害的纳税人,川陕苏区政府还给予相应的关照,1933年3月1日颁布的《苏维埃政府经济政策草案》规定:“纳税者如遇意外灾害,亦应豁免与减轻。”
减免税政策极大促进了川陕苏区工商业的繁荣,出现了购销两旺,生意兴隆,当时有人说:“从前赶场只烧烟,而今物质压断街,从前街上只喝酒,而今街上样样有。”1934年不完全统计,巴中县全县私营坐商和摊贩有300多家,比红军初到时增加了百多家。《川陕革命根据地南江斗争史》载:“1933年,南江县苏维埃政府还对大小商人一律实行免税,县城内的乾元宫开设了一个自由贸易商场,市面较为活跃。”
工商税收对苏区经济的促进与发展
川陕苏区通过成立戒烟总局、开征戒烟税、禁种、禁吸、禁售等措施有力,效果非常显著。1933年《红四方面军在通江的禁烟运动》:“这样经过一年的努力,通南巴一带吸烟的人大大减少。据不甚精确的统计,当地不吸烟的人这时占70%以上,没有完全戒绝的,约占20%,仍然吸烟的老弱不过10%而已。”陈以政《川陕苏区禁毒考察》:“单是巴中县在1933年上半年,就戒掉五六千人的烟瘾。到了1934年下半年,全县吸烟者除极少数年老体衰多病的,基本戒绝。”《川陕革命根据地南江斗争史》:“1933年中,南江、长赤两县约有3万多人戒除了鸦片,占戒烟人数的90%以上,其中城边、大河、贵民、上两、沙溪、赤溪、下两、木门、正直等区的人,几乎全部戒除了吸鸦片恶习。”天津《国闻周报》第12卷第18期《赤匪禁烟》:“在通南巴地区的赤区内,鸦片烟的种植是绝对禁止了的,我们走进这些地方,简直看不见一根烟苗。”
税收减免政策促进苏区商业的恢复和发展,《民主革命时期南江地方党史大事记》:“1934年9月底,长赤县各种工商业迅速恢复和发展,其中下两区恢复和发展的纸厂有9家,铧厂有3家,染布房有6家,有手工工人310人;正直区苏辖区内,有小集镇(场、市)33个,有各种食店40个,布摊70个,小贩摊65个,幺店子45个,客栈33个,盐店35个,药店33个,总计每个场镇赶集人数约1万余人。”
川陕苏区工商税收的征收,开辟了工农税务对工商税收征管的实践,筹集了一定的财政收入与充足的资金,繁荣了市场,保护和促进苏区的经济发展,减轻人民群众负担,安定了百姓生活,有力支援革命战争,保障战争供给,巩固了革命政权,壮大了川陕苏区。
(作者:王晓波 来自:巴中文艺)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