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江“公山”“几水”地名考辨

三、“公山”“几水”与南江人文历史之关系

南江“公山”“几水”独特的山形水势,堪称一绝,但真正成为南江经典的人文地标且享有全国声誉乃在清康熙以后。科举取仕以来,一般多用“魁”“天开文运”“天开金榜”等题刻来表征一地的科甲人文,而唯独南江县城公山上摩崖为“天开蕊榜”。蕊榜,传说中道教学道升仙,列名蕊宫,后指科举考试中揭晓名第的榜示为蕊榜。“金榜”作“蕊榜”,语带双关,天然凑泊,既指张康侯、贾法澄于此修道成仙,“公山山上偏(遍)秋风,荒署凄其落照红。闻说仙家乘白鹿,至今石岸伴飞鸿。”(王经方《南江古集州衙》),《(民国)南江县志·山脉》:“游仙山,一名白鹿山,在公山层峦上。”《舆地纪胜》:“游仙山,在难江县南二里,孤耸特立,唐道士贾法澄结果菴其上。”《(道光)保宁府志》卷之六《舆地·山川·南江县》:“公山,在县南二里,又名白鹿山,状如公字。相传张道陵七世孙为集州刺史,于此山仙去。”又与岳虞询高中进士时之瑞兆两相契合,相得益彰。作为南江史上有记载的第二名进士,岳虞询其事影响甚巨,流播至今,下面将详细论及。

岳虞询(1561—?),字四门,南江县人,“万历二十年壬辰科翁正春榜。岳虞询,南江人。”《(道光)保宁府志·选举志》,万历二十年(1592)壬辰科进士三甲第二百零九名,与著名文学家袁宏道同科同甲(见《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先后任河南上蔡县知县、屏州知州、山西巡抚,勤政爱民,颇有政声。岳虞询中进士时,公山突现百花争艳之瑞兆,人人竞相传颂,以至清褚人获《坚瓠集》载:“明岳虞询中甲科,山忽崩坠。每岁花朝前后,百花尽发,千红万紫,竞艳夺奇。中有一二种秀出群芬,称为天香国色者,人藉以卜科名云。”王经方《天榜山》一诗也赞曰:“不向尼山即面墙,桂花香处傍(榜)初张。玉蟾有分留题字,许共巴流一色长。”诗前序云:“天榜山,县西南二里,县庠为面壁形,可挂榜。”自此以后,南江科甲蝉联,文人辈出。乾隆年间,南江官办书院也以“公山”为名,“公山启秀,志其地也。”《(民国)南江县志·教育志》:“清公山书院,旧在南门内,清知县闻肇煌创建。”光绪年间南江县教谕陈家修《公山书院碑记》云:“尝于公余游步其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天榜奎阁诸山也。时闻响声潺潺,环绕于左右之间,几水曲流而下也。……揆诸地灵人杰,其只为文学荟萃之薮,科第联镳之兆欤?”民国侯昌永《留别岳晓荃先生》:“公山灵气荫高人,两斗功名五斗文。”

公山(照壁岩)近顶处有矩形巨大石壁,“石壁横长,形若挂榜。”《(道光)南江县志·山川》:“天榜山在公山之后,县南十里。峰峦秀拔,形如挂榜,又名挂榜山。”明张珩《送道官蒲守静回蜀》诗云:“天榜山开形最秀,常看仙侣赴三台。”道光十年(1830),知县张云行书“天开蕊榜”四字,继任者胡炳镌于石壁,字高2.3米,笔力开张,数里可见,张之洞任四川学政时曾专函索取拓片。胡开周《咏西佛山》:“碣访名媛墓,崖磨旧尹题。”自注“山后有宋时陶三春墓,对崖有张云行书‘天开蕊榜’四字”,也可证之。

据现有资料看,最早将“公山几水”并提的是顺治十一年(1654)甲午科举人岳贞的《集州难江县考》,“熙宁五年废集州,以难江隶巴州,仍省清化县为镇,入巴州化成县,领县一,治难江,有公山几水;北境有十二峰,名小巫山,又名九曲岩;又有停云崖、小巴山、宕渠水。”其将“公山几水”同“小巫山”“小巴山”等并列,足见“公山几水”一说由来已久。乾隆年间南江知县闻肇煌在《公山书院碑》中也曾感慨:“……将见人文蔚起,科甲蝉联,公山几水,玉润珠辉,流传之历久而弥彰。”曾任尊经书院襄校的晚清著名经学家岳森,于《陈把总殉匪诗》“我归曾蹑公山巅,山间匪徒已恣肆”句后自注“南江号公山几水”,诗作结尾处有“祸乱早平由公死,凛凛生气横几水”(见《癸甲襄校录》卷三)。

民国以来,“公山几水”并提已成为南江文士惯常之举,影响至今。民国侯昌永挽县参议长姜周屏时两次用到“公山几水”:“周围几水蒙青眼,屏障公山阻碧流。”“遥望公山魂杳杳,空悲几水泪滔滔。”佚名《逍遥府》“公山留迹古,几水并芳流。”1905年,公山书院更名为“南江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堂”,保送廪生留学日本的李仲铭任堂长,其时校歌开篇即是“公山高秀,几水回环。”后毕业于四川通省师范学堂的岳晓荃创建“南江县立初级中学”,为校歌《唤醒少年国魂》填词时同样绕不开县城这一经典人文地标:“几水澄清,公山嶙峋。”

“一水绿环市,万山青抱城。”诚如光绪年间南江知县孙清士在《题画南江城山水》所描绘的,山环水抱的南江县城,钟灵毓秀,山川焕绮,公山几水萃于斗城之地,此一独特的山水景观放眼全国也不多见。地灵人杰,地缘人兴,诚如苏轼所云:“江山何幸,但经宦辙便千秋。”

作者:何志平,来自《巴中文艺》

THE END
打赏
海报
南江“公山”“几水”地名考辨
南江公山几水 一、公山之名溯源及考辨 查阅文献,今巴中市辖区已发现关于“公山”的地名主要分布在南江县和通江县境内。其中南江县四处:一是县城大堂坝原……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