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通江县小学的发展历史

民国建立,私塾教育仍占统治地位。但新学也在不断发展。

民国元年(1912)教育部公布“注重德育教育,以功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是为新的教育宗旨。是年,“弯柏树”、“中兴书院”、洪口场、撕波溪、龙凤场、沙溪嘴、木溪浩、青峪口、蜈蚣岭等地建立了初等小学堂,民国二至三年又新增初等小学堂19所。

民国四年(1915)一月,国民政府公布教育纲领为:“以道德教育为经,以实利教育、尚武教育为纬,以道德、尚武教育为体,以实利教育为用”。二月,袁世凯欲称帝自为,又将教育宗旨改为“爱国、尚武、崇实、法孔孟、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恢复了清末“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宗旨。是年,猫儿场、双羊垣、板凳场、凤鸣铺、刘坪、东山坪设立了国民学校。

民国五年(1916),邓天壁从日本留学回县,以视学身份,仿效日本学制,创办了诺江镇高等小学堂,并任堂长。同年又在两河口、庙坝场、廖坪、上土门、下土门、得胜场、楼子庙等地建立了国民小学。

民国六年((1917),在新场坝改建文昌宫为校舍创办了县立第二高级小学校。在朱家坝白石寺建立了国民学校。次年,建立了迪坪国民学校。

民国八年(1919)4月,在全国教育调查会上,拟定教育宗旨为:“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所谓健全人格包括私德公德、知识技能、体格、感情;所谓共和精神,包括平民主义、公民自治习惯等内容。同年在涪阳坝、伏家梁建立了国民学校。次年邓天壁在县城南创办女子小学堂,推荐肖福春(后改名肖海如,县长李宝成之妻)任校长,邓兴秀(邓天壁之女),何兴玉为教员,通江女子有了上新学的机会。同时又在流二沟、河坝场分别设立了国民学校。县立高级女子学校亦于是年在城南苟氏宗祠成立。

民国十年(1921),麻石场改建禹王宫为校舍,创办了县立第三高级小学校。坝溪国民学校亦于是年成立。民国十二年(1923),陈家坝国民小学建立。

民国十三年(1924)在铁佛寺建官学一所,后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更名为“通江县第七高等小学校”民国十四年(1925)中华教育改进会曾提议教育宗旨为:一、应注重本国之文化,以启迪发挥国性之独立思想;二、的施军事教育,以养成强健身体;三、实施国耻教育,以培养爱国感情;四、促进科学教育,以增益基础知识。是年,板桥口国民学校成立。

民国十五年(1926),毛浴乡、洪口乡分别成立通江县第四高级小学校和通江县第五高级小学校。民国十六年(1927),泥溪乡建立通江县第六高级小学校。

民国十七年(1928),国民政府在南京召开全国教育会议,决定教育宗旨,要以三民主义为依归。是年通南两县集资在大河口创办了“通南联立高级小学校”。此前,通江岳直南、南江郑绍堂、郑洞之、李少确等绅士为总领,严绍逸为监工,兴工两年,建成校舍(今大河老街粮站)计礼堂一间,讲堂六间,寝室十多间,庭厨俱备。是年秋季招一、二班新生(同级),一、二班毕业后,继招三班。从三班起,春秋两季招生,至民国二十一年(1932)秋,共招八个班,学制为“三、二”制(先三年,后两年)。首任校长岳阳,继任校长严确成、石兆均、魏绍微,监学康化成、事务袁辑成。教员有罗希亭、石兆均、万象新、李光谦等人。

民国十八年(129),国民政府公布教育宗旨为“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

民国二十年(1931),国民党提出对青年和儿童的培养目标,是要养成“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德性。要学生“明礼义、知廉耻、尽忠孝、行信义、尚和平”。蒋介石还提倡实施“文武”结合的教育,教育学生“信、智、仁、勇、严”。

年度所数学校名称备注
民国元年(1912年)9弯柏树国民学校,中兴书院国民学校,洪口场国民学校,龙凤场国民学校,澌波溪国民学校,沙溪嘴国民学校,木溪浩国民学校,蜈蚣岭国民学校,青峪口国民学校 
民国二年(1913年)11天花坪国民学校,回龙场国民学校,大铁山国民学校,杜家坪国民学校,马家洞国民学校,龙王庙国民学校,唱歌梁国民学校,新场国民学校,跳石坪国民学校,曲滨口国民学校,空山坝国民学校 
民国三年(1914年)8彭崇观国民学校,中山寺彭崇观国民学校,会家坎国民学校,罗家河国民学校,岳氏祠国民学校,龙潭坎国民学校,新店子国民学校,什学坝国民学校 
民国四年(1915年)6猫儿场国民学校,双羊垣国民学校,板凳场国民学校,凤鸣铺国民学校,刘坪场国民学校,东山坪国民学校 
民国五年(1916年)8诺江镇高等小学堂两河口国民学校,庙坝场国民学校,廖坪国民学校,下土门国民学校,上土门国民学校,得胜场国民学校,楼子庙国民学校 
民国六年(1917年)3新场坝第二高级小学校,白石寺国民学校,朱家坝国民学校 
民国七年(1918年)1迪坪国民学校 
民国八年(1919年)2伏家梁国民学校,涪阳坝国民学校 
民国九年(1920年)4城南女子小学堂,县立高级女子学校,流二沟国民学校,河坝场因民学校 
民国十年(1921年)2麻石场第三高级小学校,坝溪国民学校 
民国十二年(1923年)1陈家坝国民学校, 
民国十三年(1924年)1铁佛寺建宫学 
民国十四年(1925年)1板桥口国民学校 
民国十五年(1926年)2毛浴乡第四高级小学校,洪口乡第五高级小学校 
民国十六年(1927年)1烟溪乡第六高级小学校 
民国十七年(1928年)1通南联立高级小学校通江、南江两县集资在大河口创办(校舍在原大河口粮站)
通江县民国元年至十七年创建学校基本情况一览表

民国二十四年(1935),蒋介石统一川政后,县政组织实行保甲制度。国民政府教育部通令全国实施义务教育。次年,教育部又通令各乡镇办一至二所两级小学。民国二十九年(1940)教育部又再次通令全国实施国民教育,6岁至12岁之学龄儿童除可能受6年制小学教育外,应分别受4年或1年之义务教育。通江执行上述通令期间,各乡镇办起了高级或两级小学,还办了一定数量的短期小学。据统计:当时通江县共有两级小学7所,初级小学48所,短期小学18所。在校学生3881人(其中高小330人,初小2694人,短小857人)。共有教职员工130人(其中高小33人,初小70人,短小27人)。同年根据国民政府教育部的规定,通江县将各乡镇两级小学校更名为“中心国民学校”、乡村初级小学更名为“保国民学校”。

按照蒋介石的“手谕”规定:各乡镇中心国民学校校长由保长兼任。
民国三十四年(1945)省令核准备案将诺江镇中心国民学校划归“通江县简易师范学校”作“附小”,以便实习,但其名称不变。
后该校扩建操场,秀才彭子光主动献地,县长鲜职贤赠其匾额日:“好义可风”。

民国三十五年(1946)春,黄琨以临参会名义提案办女子小学,提案被国民政府采纳,委任张玉君(政府秘书何晴波之妻)为校长,聘任黄琨筹办具体事宜。秋初,张玉君随夫调离通江,黄琨接任校长,于当年秋季正式开学,招生100名,共编4个班,教员5人,继邓天壁办两所女小后第三所女子小学诞生了。

民国三十七年(1948),通江县铁佛乡去民小学成立。“益民小学”是一所私立学校系重庆北碚师范毕业回乡青年张天伦、罗用自夫妇在其父张跃庚的支持下创办起来的,他以自己坐落在铁佛中街东向住房为校舍。张伦自任校长,学校设初小班3个、幼稚班1个。

1949年增设高小班1个,学生200人,使用国民学校统编教材。冬闲,设成人夜课班1个,以字为主,教材自编,学生只交书籍费,对贫学生免费供给书本。教师无薪俸,学校负责食宿,教师均是大学、高中毕业的回乡青年。化们是:罗用伦、罗用政、郭志荣、郭绍明、于能信、肖天展、徐国模、张天伦等(此材料自《铁佛区教育志》)。

民国时期,政局不稳,教育宗旨忽东忽西。学制方面,清末和民国初年效法日本,伐战争时期,国共合作,曾学习过苏联,1927年后主要学习美国。民国与清时相比,普通教育虽有发展,但其实况正如民国三十五年(1946)“四川省三十五年度视察通江县教育考核表”中所记:“该县中心学校19所,国民学校为164所,设备均差,国民学校之教材,且未悉遵章程施教,教各种旧书者居多,私塾极普遍,至于校舍则合用者并不多见,师资人材,甚为缺乏,滥竽充数者实在多,有至请领经费,过去习惯,照例不能支现,教员挂保校名义,实系私塾…”

民国三十八年(1949)通江县在行政区划上虽为20个乡镇,181保,但中心国民学校除17个乡镇单独设立外,还有两所中心国民小学,分别由两乡联办(三溪、广纳联办1所、至诚、洪口联办1所),共19所,保国民学校已由原181所裁并为121所,共有小学生3316人,教师215人。时中心国民学校分布是:

诺江镇中心国民学校铁溪乡中心国民学校
通江县立女子小学草池乡中心国民学校
毛浴乡中心国民学校涪阳乡中心国民学校
麻石乡中心国民学校新场乡中心国民学校
铁佛乡中心国民学校大公乡(现青峪)中心国民学校
铁佛乡私立益民小学平溪乡中民国民学校
广纳乡中心国民学校碑坝乡中心国民学校
鸣盛乡中心国民学校洪口乡中心国民学校
永安乡中心国民学校沙溪乡中心国民学校
檬坝乡中心国民学校
THE END
打赏
海报
民国时期通江县小学的发展历史
民国建立,私塾教育仍占统治地位。但新学也在不断发展。 民国元年(1912)教育部公布“注重德育教育,以功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