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1微波站 巴中电视诞生的引线。

电视指利用电子技术及设备传送活动的图像画面和音频信号,即电视接收机,也是重要的广播和视频通信工具。电视机最早由英国人1925年发明。中国第一台电视机在1958年制造成功的,开始播送黑白电视,1973年开始试播彩色电视。但是在偏远的巴中,上世纪70年代还没有电视,对老百姓而言,电视还是传说。
凤头山601微波站建立后,有关电视的话题就与巴中广播人联系上了。
601正式运用后,当时县广播站有位叫钟玉成的技术员,从《广播电视技术》杂志上看到有文章上介绍,有微波站的地方可以取到电视信号,他就向领导打报告建议,说县内有微波站,能否向省、地主管部门打报告修建电视差转台。
报告送上去后,因条件不成熟没有被批准。到了1975年,他又从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利用微波站的散光取电视信号,再次提出在城郊莲花山上修建一座电视差转台的建议,同时还准备去购买微波转播设备,后因设备不好而放弃。
1976年,省广播电视信号通过高山骨干转播台704(剑门关)、506(华莹山)台向川东北发射四川电视台的节目。得知信息后,县广播局立即派人到陕西西安、汉中等地买黑白电视机,因缺货没买着。于是派人到当时的达县地区广播局借了两台电视机,在县武装部楼顶上试收,没有接收到信号。他们把设备机器搬到南龛山顶上,省电视台的信号收到了。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巴中人民为了能从电视上瞻仰他老人家的遗容,成千上万的人不辞辛苦,翻山越岭,长途跋涉而来(有的骑自行车,有的乘汽车,有的走路),到离县城30多公里的凤头山601微波站看电视。
据当时县广播站的许利才回忆,他们全站职工集体包了个货车到的微波站。当时,山上男女老少,人山人海。孩子看不到电视就爬到树杆上看,架在大人肩上挤着看,一孕妇看电视因人多拥挤造成胎动当时流产。
坐个货车到601很奢侈,当然更多的人则是走路。画家谯守红说,1976年时,他13岁,与其哥哥和街上耍得好的一帮小伙伴,坐车到枣林,然后从青滩过河,一直向山顶爬,路上不少人结伴而行。记得看电视的地方是个土坝子,人多得很,办公桌上架的凳子,上面放了14英寸的3台黑白电视机。看过电视,沿公路回巴中城。半夜走到凌云,又饿又困,他哥哥认识凌云小学一位老师,给他们抱来几捆谷草,在教室里铺开,卧在上面睡了几个小时。早上学生要上课,他们收拾好谷草,起程继续赶路,此时下着小雨,他们也只有冒着雨走。
谯老师说起看电视的事记忆犹新, 不过他一直记着的是在鼓楼山看电视,实际上是记错了,当时鼓楼山转播台还没建呢。
通过这次事件后,县广播站人员感慨万千,决心尽快把巴中的电视转播搞起来,1976年10月,他们从南充买回差转机,在南龛山上建了第一个差转台,巴中城区居民和附近的农民第一次看到了本县转播的电视节目。1979年又建了鼓楼山转播台,全县大部分的地方都能收看到巴中转出的电视节目了。
如果没有601的引发,就不会激发巴中广播人的急迫心,可能巴中人看上电视还要往后推若干年。
由于有线网络传输信息容量大,安全稳定,邮电通信、电视转播逐渐过渡以有线传输方式进行,微波站便废弃了。曾经神秘如今已成为废墟的601微波站,虽然房屋已长草生树,但基本格局还在,墙上的标语依稀可认。今天到此一观的人们,已经进入卫星通信、5G信号的时代。但数十年前的画面,仿佛还在昨天,短短四五十年时间,科技发展的强劲让世界全然一新,谁也难以预料科技还将以什么样的形式开篇未来。
今天的凤头山,山形依旧,凤头翘首,昂然引鸣,其树更见苍郁,废弃的微波站成为巴中人可以追诉的文化遗存。江北办事处依托这里独有的山形地貌,大片生态林,高山田园风光,规划打造成巴中江北“后花园”。巴中兰协秘书长赖福春父子却早已捷足先行,看中了这方好山好地好林,于此辟地种桃,建兰园、筑庄园,让凤头山有花可观、有香可闻、有果可品、有农家饭菜可尝,经年打理,已初具规模,巴城人若野游休闲发呆,倒不失为一可去之处。
(作者:阳云 载《巴中广播电视报》2022.5.26期,来自其公众号“巴中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