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巴州清化罗氏渊源

一、清化罗氏发祥地——清化寺坝

金山脚下,清化河畔,清化河与大溪沟交汇的地方有一个坝名叫柿树坪。它背靠金山,脚踏二水,地势平缓,土地肥沃。沿清化河,上可达正直木门,下可通合川重庆,交通便利,巴中恩阳也相毗邻。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优越的水上交通条件(古时无马路,水路交通很重要),朝廷就把清化郡的郡治设在这里。传说当初地仙看这里的地气,以这里山清水秀而取“清”字,以这里的山形水势呈“化”形而取“化”字,所以就把这里叫“清化”了。广明院是郡治建筑的一部分,是来郡府办事报到的地方。“广明院”三字的石雕牌额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都还存在。清化罗氏祠堂就修建在广明院遗址上。广明院东侧有清化寺,殿宇很多,气势浑宏。相传明张献中入川来到清化寺坝,大肆烧杀,当地人“或逃或亡”,清化寺殿宇毁没于熊熊大火中,仅存正殿一直保存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正殿四周古柏参天,棵棵都有两尺多的直径,枝丫遒劲。殿宇雕梁画栋,神像很多,个头很大,小的也都真人大小,彩绘贴金。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凤仪乡政府及其机构都在这里办公。供销社、农具社也设在这里。到六十年代殿宇被全部拆掉。清化寺在明、清、民国时期香火十分旺盛,远近闻名,人们也就把这里叫清化寺坝了。清化寺坝是一个水肥土美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后世政府官员来登记财产,把“清化”写成“清花”,从此以讹传讹,这里就叫“清花寺坝”了。清朝时,清化寺坝属巴州在城乡,清化罗氏就在这里发源。现在清化寺坝有清化罗氏祠堂、罗氏墓群和罗氏碑林,这些记录着清化罗氏发源发展的历史。

二、清化罗氏的发源和发展

清化罗氏渊源,民间有几则传言。

一、清化罗氏是豫章罗,祖籍豫章(今江西南昌)。

二、清化罗氏是由麻城孝感乡迁来。

三、清化罗氏在张献忠入川清化烧杀时,先祖躲入寺庙佛爷像顶头的天花板内,当大火烧到了正殿时,天突降大雨,正殿得以保存,先祖得以脱难,清化罗氏得以延续。

四、清化罗氏在湖广填川时是黑册人,(即非清初湖广填四川时迁来人)。

清化罗氏的发源,现据考证,民间传说基本属实。

元朝末年战乱不断,全国人口大量减少,田地大量荒芜。以湖南长沙为例,元朝末年(1364 年)朱元章派大将徐达攻打长沙,与陈有谅旧部及元朝残余力量血战四年,到1368 年(明洪武元年)才确立明朝统治。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使长沙一带渺无人烟。人口大量减少,土地荒芜,给政府赋税收入造成严重困难。洪武十三年,朱元章下令移民垦荒。明文规定,开垦的荒地,谁开垦归谁永远使用,无论荒地原来有无业主。并规定新垦地区允许“插标占地”。移民到长沙地区垦荒的人,主要是从江西迁移来的人。这就是“江西填湖广”。这次移民垦荒,不仅限于长沙,全国各地都有展开,长达数十年。清化罗氏先祖,就是在这个时期(明朝初年)、这种背景下,从麻城孝感迁徒而来。当他们来到清化寺坝,见这里土地肥沃,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水路),便停下脚步定居这里,“插占为业”,开荒种地,繁衍生息。

明末清初,四川经历了张献忠入川,清军入川的战争浩劫,人口锐减。我祖继龙在这次浩劫时逃奔陕汉。据康熙年间《四川通志》七十一卷记载,当时四川仅有人口一万八千户,九万多人。房屋成废墟,田园皆荒芜,虎迹狼蹄多于人迹,千里幅员大半黄茅白苇,以至派到成都的官员找不到办公的地点,增赋无策,税款难征。康熙采纳了地方官员的建议,招徕民工,开垦荒地。吸引外来的移民很多,其中,湖广行省最多,就是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

清化罗氏先祖自明初入蜀,到清初“湖广填四川时”,清化罗氏人已在这里(清化寺坝)生活了两百多年,在“湖广填四川”户口登记时,清化罗氏就属原藉人,即民间所说的黑册人。

清化寺坝,清化罗氏老坟林宗贵祖墓左下不远处有罗太銮墓,其碑残存文字中有:“豫章氏”……的字样;田坝堰塘右侧有“豫章清河夫婿碑记”是“豫章绍圆居士”、“清河张氏孺人”墓的墓碑;罗家新房子右侧,还有“豫章公自德号小庵偕荆山阳蹇氏男罗绅偕绿杨土之墓”,说明墓中人是豫章人。自德公比宗贵祖墓仅晚十年,可以推断自德公与宗贵祖同辈,罗绅应与罗琏祖同辈,生活在同一时期,他们是豫章人。由此可见清化罗氏是豫章罗无疑。

继龙祖碑记载:“祖生明万历三十八年(1611 年)”,可推宗贵祖生1560 年左右(明朝中晚期);其父其祖当更早。永珩祖碑记载“我祖系麻城孝感乡,自明初入蜀,始迁于斯”;瑄祖碑也有“插占为业”的记载。“插占为业”与明初移民政策中允许新垦区“插标占地”相吻合。瑄祖碑有“世传张贼乱蜀时,其先人蔽兵广明院(缺五字)即今清化寺”的记载。这些碑文记录,都说明清化罗氏是由明朝初年迁入本地。在张献忠的烧杀中先祖藏于清化寺而幸免于难,都是事实。

由史料、碑文资料可见,民间有关清化罗氏的渊源的传说是属实的,即清化罗氏是豫章罗氏之后,在明朝初年,由麻城孝感迁来(不是清初湖广填川迁来),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清化罗氏的发展有两个阶段的不同:从入蜀(明初1400 年左右)到继龙祖(1611 至1678 年)的200 多年时间为一段,和继龙祖至今(2015 年)约400 多年时间为另一段。前200 年时间里没有历史记录,当初入川是多少人,后发展了多少辈、多少人口,都无记载,但保有人口数只有继龙祖一家8 人左右。也就是说前两百年时间从人口保存数看,这一阶段清化罗氏人口没有任何发展。继龙祖之后清朝年间,人口得到较快发展。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特别是十二世纪七十年代罗氏人口快速发展。继龙祖后四百年间,发展了十七代人,至今清化罗氏人口约2500 左右。

清化罗氏人口不断发展,除集中居住原住地外,不断有罗氏子孙散居其他各地。为统一、团结族人,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清化罗氏议定了派序:“先绍丕开,辉映朝明,世成修德,克昌怀荣。”后来习惯上把使用这一派序的罗氏称为清化罗氏。

三、清化罗氏一、二、三世祖

清化罗氏自明初入川,至宗贵祖(1550 年左右)才有碑志记载,以前一百余年间那些先祖们的情况都无从考知,所以,我们把罗宗贵尊为清化罗氏的一世祖。宗贵生三个儿子,长子琏(向君)、次子入沉、三子恩。宗贵祖三个儿子中只有琏祖有儿子继龙。继龙祖(冯君)生三个儿子,应乾(陈君)、应成(文君)、应坤(彭君),个个枝繁叶茂开始分枝。所以,宗贵祖(一世),琏祖(二世),继龙(三世)是今天清化罗氏共同的三个祖宗。罗宗贵(何君),一世祖。父辈及以上无考,生卒年月不详,据其孙继龙出生时间推断,大约生于1560 年左右。夫妻合葬在罗氏祠堂左侧上边五六丈远的大路旁,距祠堂十来丈距离。碑文字迹模糊,仅有“殡葬为业”、“口口相传”等语句,知道他是丧葬为业,文化有限,但小有知名度。妻何氏,与他合葬在一起,生育了三个儿子。长子琏葬在宗贵祖右下七八丈远处,次子入沉(张君),三子恩均无子嗣。宗贵祖传至今(2015 年)已经450多年,有子孙十七代了。在清朝,其中有十人获得过功名。其中八世孙罗文绅、罗文辉,官五品蓝翎,罗文焕恩进士。宗贵祖的子孙集中居住在今天的凤仪清化河、罗家坝、虎儿洞、鱼池梁、

蹇家嘴、蹇家河、旺苍、九龙等地,全国各地也有散居。

罗琏(向君),二世祖,琏祖是宗贵祖之长子,妻向君。琏祖与向君生一子继龙。琏祖、向君祖母的生卒年月、生平事迹不祥。琏祖葬在宗贵祖右下六丈地方,向君祖母葬在汪家塬。其墓碑是其子孙在其死后230 余年后合族(八、九、十世孙)修建的。

罗继龙(冯君)三世祖。继龙祖是琏祖之子。生于1611 年(万历38 年),卒于1678 年(康熙16 年),享年67 岁,葬在清花寺庙右后边六、七丈远处。其碑是其子孙在继龙祖身后一百六十多年修建的。墓地在巾字山的脉结处,清化寺后几丈远的地方,视野开阔,人称,“八山二十四向”,风水最好。继龙祖青壮年时代经历了最悲惨的张献忠之乱及清军入川的屠杀,当时有十室九空的惨景。继龙祖是九死一生的幸存者。他的碑记载,“行年未几突遭大变”、“不斩(绝) 赖公之福也” 。永珩碑记,“突遭张献忠贼匪之乱,或逃或亡,难以稽考,只有继龙祖携冯君逃奔陕汉,待贼息仍归故土”。祖母冯君死于逃奔陕汉的路上,以致尸骨未归。她的衣冠坟在继龙祖后。继龙祖福大命大,九死一生。生三个儿子,长子应乾,次子应成,三子应坤。现在清花罗氏子孙都是继龙祖的后代。当初战乱十室九空,唯继龙祖躲过劫难,使清化罗氏血脉得以保全、传承。继龙祖以其一根一苗繁衍至今达两千多人,这也是上天保佑——老天不灭清化罗。分家后,长房应乾迁居今正直汪家塬(当时朱公乡),后迁蹇家嘴。

二房应成、三房应坤住原地清化寺坝。其后,各房各自买田地分散居住。其中二房瑄祖及其后迁居到虎儿洞鱼池梁。又发展到莲花石、杨家山、吴家湾等地。现今继龙祖发展子孙十六代二千多人,501 户,其中长房支148 户500 多人,二房支297 户1500 多人,三房支56 户,400多人,发展最快的是长房。

四、清化罗氏派序

自宗贵祖下,二、五、七世祖宗没有派序。据推测可能是原派序已用完或失传。罗氏族人商议,在丁酉年间由族长罗文刚主持拟定了派序,报保宁府备案,并予执行。为避免遗忘失传,派序携刻在继龙祖墓碑字板上面中偏右处原文是:

丁酉科举人咨部注册候铨(候选、候补的意思)知县,定派序为:
先绍丕开,辉映朝明,世成修德,克昌怀荣。

一百多年后,现在罗氏已发展到明字辈,原派序仅余八辈,趁此这撰修族谱,决议再续十六派。续派序为:

端方益典,品宜奇家,和贤侯晋,福禄敦华。

五、联族

恩阳河两路口及鱼溪元山坝罗氏、南江和平乡和平村罗氏、清化罗氏、都是豫章罗氏,都从麻城孝感迁来,与清化罗氏同出一源。三地罗氏交往频繁,联系密切,关系融洽。同宗相合,天下至理,三地族人对此都有共识。丁酉年间,清化罗氏与恩阳两路口罗氏族人在清化罗氏族长罗文刚的主持下,经过协商,两地族人在清化罗氏祠堂举行联族会议,决定两支罗姓联族。以“先绍丕开,辉映朝明,世成修德,克昌怀荣”为派序,清化罗氏“先”字辈与两路口罗氏“国”字辈平辈,清化、两路口罗氏自“先”、“国”辈后统一,“绍”字派起,统一使用派序“绍丕开,辉映朝明,世成修德,克昌怀荣”。决议写在一匹红绢上,盖上两地族长印鉴,然后逢中撕开,各执一份。后来,清化罗氏与正直和平罗氏联族。清化罗氏的“先”字辈,与和平罗氏的“天”字辈平辈,以下统一辈序(和平场已用“天”字辈起名的,用“天”字辈不变)。联族决议受到三地罗氏族人的一致拥护,得到很好地执行。至今一百六十多年,历经七、八代人从未改变。三地合族亲密往来,互相帮助,互为后盾,情谊深厚。现在以“先绍丕开,辉映朝明,世成修德,克昌怀荣”为派序的清化罗氏族人,主要居住在凤仪清化河、和平场和平村、正直蹇家嘴、黑桃溪、蹇家河、旺苍的九龙场、柏林垭、恩阳两路口、鱼溪寺元山坝等,散居各地。已知的统计人口为656 户,三千多人,其中清化河501 户,恩阳两路口及鱼溪元山坝128 户,和平乡和平村27户,清化罗氏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族旺族。

六、清化罗氏支系

继龙祖生三子,分成三家,三家即三支,联族后根据分家、联族及居住的地,清化罗氏分为五支,即长房支、二房支、幺房支、恩阳两路口及元山坝支、和平支。长房支,应乾祖(陈君)支。应乾祖只有一个儿子罗经,罗经则有六个儿子,但只有长子天一有子嗣传承,天一又有七个儿子,仁、朝、超、鹏、珩、全、袍。其中超、鹏、珩子孙最多。继龙祖的儿子分家后,长子应乾迁居汪家塬(正直长滩河东岸),有田地三百多亩。长房支在那里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琏祖之妻何君也安葬在那里。其墓(及碑)现在仍保存完好。清化罗氏与蹇氏一直有姻亲关系。在罗氏祠堂右上方偏西五十丈远处有一个四穴石砌墓,正中(亡名)刻“罗公自德号小奄偕荆山阳蹇氏……之墓”字样。这可以证明,罗蹇两姓是姻亲关系,友好往来,关系密切。在汪家塬生活了一些年代后,应乾祖们因为汪家院田里流螃蠏尿(沟岩等处流出一种黄色的液体),就卖掉汪家院田地,在蹇家嘴购置田地四百亩,迁到了蹇家嘴居住。之后,其子孙分散到蹇家河、黑桃溪、旺苍的九龙场、柏林垭、等地居住。2015年统计,长房支600 多人。自宗贵祖下,已发展十八代人,是清化罗氏发展最快的一支。

二房支,应成祖(文君)支。应成祖只有一个儿子俊,俊祖则有七个儿子,天佑、天明、天道、天伸、天奇、天锡、天然,其中天佑五代单传,其中天然祖七个儿子,而天奇祖后裔最多。据瑄祖碑记载“世居清化西,而后乃移至其址二里许大崖之下”也就是说二房原居住在清化寺坝西部地区,后来,大部迁居到林沟崖、笑山缝之下,(笑山缝下现仍存有永美祖母的坟墓及坟园),永美祖居虎儿洞,永明祖居鱼池梁。后又四处购置田产,分散到各处居住。现在二房支主要居住在清化寺坝、烂泥湾、虎儿洞、鱼池梁、吴家湾、莲花石、符家坝、张家山、清化梁、走马坪、梓橦庙、沿溪河等地。其他地方也有散居,2015 年统计二房支297 户,是清化罗氏人口最多的一支,三房支,应坤祖(彭君)支。居住比较分散,主要居住在罗家坝、虎儿洞、烂泥湾、张家山、檬树村等地。2015 年统计,三房支有56 户人。恩阳两路口及鱼溪元山坝支,集中居住在恩阳两路口和鱼溪元山坝,其他地方也有分散居住。2015 年统计,有128 户人。和平乡和平村支,集中居住在和平乡和平村,其他地方也有散居,2015 年统计有27 户人。

七、清化罗氏祠堂

清化罗氏有清化罗氏总祠和宗贵祖长孙房建罗家山罗氏祠堂。现存清化罗氏总祠又叫新祠堂,建于同治十二年(一八七四年)由第一任族长罗文刚主持修建,至今(2015 年)已有一百四十一年的历史。祠堂座落在广明院旧址上,从清化河桥穿过大溪沟高速公路桥(下),沿到青杠梁的山路步行十来分钟就可到达。祠堂东西向,采用瓦木结构。原有正庭和左右厢房,是长五间式建筑。现存正庭三间,高约二丈,长五丈多,深二丈多,座落在三尺多高的台基上。院坝呈方形,边长四丈多,清石板铺成。从院坝上正庭是五级通阶石梯。正大门左右各有一根木头柱子,粗约为一尺五寸,浑圆溜直。两柱由两个石狮背负着。石狮高七尺(连石座),身粗两尺多,昂首向天,张口咆哮的样子(吼天狮子),威严地看护着大门。正庭内左右各有两柱子,柱子与正门旁柱子一样粗直,各由一个三尺高的柱头石支撑着。柱石头上部刻有精细的花纹图案,非常雅致。檩梁都绘有彩绘,图案优美。天花板呈狐形,古色古香。正庭原来以柱为基础,左右各一排扇,把庭分成三部分。正庭中央后部分为神龛,供奉天地君亲师的神位和罗氏祖宗的牌位。正庭左右两则各立有七尺多高的石碑,刻有罗氏的族规、家训等。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祠堂曾作为学堂、食堂、会议室等用,原有格局被损坏,设置被拆除。现在整个祠堂显得空荡荡的,只有那长长的通梯石阶,粗大浑圆的木柱头、流线型的天花板、彩绘的檩梁、特别是仰天长啸的石狮,保存着当年威严与辉煌。清化河罗氏老祠堂在新祠堂建成后拆除。继龙组长子应乾在迁居蹇家嘴约十数年后,修建了清化罗氏分祠,型制规格和清化祠堂差不多,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被拆除。石刻的族规、家训等的石碑保存完好。清化罗氏祠堂是罗氏宗族祖先牌位安置的处所,是罗氏族人,精神归依的地方。

八、关于罗苏一家

苏罗是一家,“彼此不通婚”,这是清化苏罗两家的规矩。为什么苏罗是一家呢?农村有几种传说。

一说:八大王(张献忠)剿四川,把人杀光了,只剩下苏家女子和罗姓男子,于是结成婚姻。所生孩子,一个取姓苏,一个取姓罗,这样孩子虽有罗苏姓的不同,但他们是同胞弟兄,是一家人。他们后人出于一家,就不通婚姻。还有一种说法:八大王烧杀,把本地人杀光了,只有罗氏翁媳(苏姓儿媳)躲入清化寺,当年大火烧到清化寺正殿时,天降大雨。清化寺得免被焚,罗氏翁媳也就幸免于难了,后来翁媳结合生子,一取姓苏,一取姓罗。

祖碑记载:“遭张献忠之乱,继龙祖偕冯君逃奔陕汉”,“公生三子,孟应乾,仲应成,季应坤”。由此可见第一种说法就是假的了。至于第二种说法更是外姓人对罗姓人的调侃,更假了。那么,根源是什么呢?其实,我们知道本地不光“苏、罗”是一家不通婚,还有“蒲、符”一家不通婚,罗坪坝的“罗、向”是一家不通婚等。外地还有三姓一家,三姓互不通婚的。原来,在湖广迁四川时因路程遥远,匪盗野兽等威胁,路途艰难,势单力薄很难到达所要迁徙的目的地。于是常常抱团(几户人结成一队)入川。他们结拜成兄弟,结成一家,誓言患难与共。他们经年累月才到达目的地。一路上互相关心,互相扶助,一锅吃饭,一起住宿,不是一姓,胜如一家。所以他们子孙继承这一精神,永远一家亲,永远不通婚。《云阳县志》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 年)程、李、段三家大小三十余口,在程家院携家带口,向蜀地迁徙。“三姓六人约为兄弟,七世同居,不通婚姻,传十七代,食指数千,尤亲睦无少警”。又如巫山沈、陶、杨三家结为兄弟,他们先到巴县,又转巫山,分别时三家人将一路上共用的一口铁锅砸成三份,各一份,作今后三家是一家的信物。所以“苏罗一家”,大概也是这种情况。就是苏罗二姓在由麻城入川时,苏姓某家人和罗姓某家人结拜成兄弟,组成一家,同行入川。以后兄弟一家,不通婚姻。此事曾咨询过苏家河苏大汉(苏勤胜),他也说是这种兄弟结拜。结拜的这两位先祖是谁,苏大汉也说不清。但这毕竟只是据相关情况的推测得到的结论。虽有口头证实,毕竟缺少文字的依据,因此苏罗一家这个问题还需大家进一步考证。

(清化罗氏族志编委罗丕权执笔)

九、家业田产记录——部分

清化罗氏家业田产没有完整的记录,仅罗俊祖碑和其子天奇祖碑所记录,虽仅仅是一部分,但能看出整个清化罗氏家业发展情况,俊祖碑右侧记:自父落业,立册承粮田地二处,座落巾字山下,住居清化,东至大河,西至庙子岭,北至带宫石,南至大溪沟。一处朱公垭下,座落石华嘴,东至大岩,西至大河,北至石板溪,南至大河。续买南土田地一份,座落观音梁,东至离寨沟, 西至土地垭,南至大岩,北鹰北岩。又续买南土田地一分,座落古坟岭,契书存照。罗天佑续买田地一份,座落石桂房,契约存照, 罗天奇买大田坝中熟田一段,契约存照。罗天然同侄与同买大坝中熟田一段,契约存照。同买田地二份,座落庙子湾,契书存照,(罗)罗敏续买南土田一段,座洛学堂岭,契约存照,罗永才买田地一分,契约存照。关于购置田产的情况,罗天奇在其父亲之后,不断扩大产业,购置了许多田产,在他的墓碑侧注上,记录了购田的事:祖居座落,父碑所稽,持身续买:大田中田地一段,子罗举弟兄伙买田地土晒石场田地一段。又买庙子弯一段。又买新屋基田地一份。长子罗举续买座落石屋其田地一份,又续买烂泥湾田地一份,又续买桑树坝田地一份,又买鱼墀梁上湾田地一份,处有八段八满,暨李子塝三段,金竹塝暨古屋基三段,河坝暨秧田沟二段,金竹暨古屋基二段,其田地插花难定(界),四至有耕管,契约为据,四子罗魁,又买山上田好一段,四至契约存照。

十、祖碑及墓志(部分)

俊祖(号秀之)墓志:

昔人云,不朽者,迁之分内,可铭者,自在人间。盖言德之大者,福址厚,仁之纯者,遗泽长。其命闻自不磨来于后世也。若储封罗公老大人,祖巴州在城乡清化寺,插占为业。后先祖代不乏人,唯公直方诚信,和易宅衷,雄才伟略,承先绪而箕裘,克绍德厚仁深,裕后裔而家声丕振,乡党共称,硕颜闾里,咸钦淳良,绣口绵心,历历堪羡,乔梓竹林,郁郁称奇。由少壮而老耄,毕华一身。诗曰,俾尔昌而炽,俾尔昌而大,义曰:纯嘏而常,福禄而康,在在可为公咏耳,兼以贻谋燕翼,无殊高氏之元愷寝门视膳,不异周家之衍庆,而且粟陈贯朽,黄白储囊,此莫非大人德泽所遗,施于孙子于不替也。兹值戊申仲春朔月,老大人之桂子蘭孙为公勒石,嘱序于晚晚也,固陋菲材,何堪任职。但稽其里居详其存没,公生康熙已卯三月朔五日吉时,卒乾隆甲戍七月念五日亥时,葬本年八月朔九日巳时已成往事,竖碑则在今日,援笔书稿,以志不朽,再述陈言以颂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保宁府儒学生员杨维德拜撰

继龙祖碑序:

公宗贵祖之孙,琏祖之子也。生大明万历三十八年(1611)。行年未几,突遭大变(缺五字)一生,至国朝定鼎,仍服先畴血食之,不斩,赖公之福也,后公生乾、成、坤三公,人文蔚(缺二字)道丰裕,莫非公之福,公之宗其百世不迁者欤,考公之卒在于康熙十六年(1678)而殂,迄今追之殆一百六十有六年矣,数典难忘,援为勒石以志其始终。丁酉科举人咨部注册候诠知县,“先绍丕开,辉映朝明,世成修德,克昌怀荣”。

道光十二四年(1835)年,岁次甲辰冬月二十七日立。

远孙,罗文献,罗星辉敬献,国学生员罗青云撰联:
目观两朝世界,芳流百代儿孙,百世不迁。

永珩墓载(侧柱):

祖系麻城孝感乡,自明初入蜀,始迁于斯,渐及繁盛。迨其后遭献忠贼匪之乱,或逃或亡,难以稽考,只有继龙祖偕妣冯君逃奔陕汉,候贼息仍归故土。育三子,孟应乾,仲应成,季应坤,应成公即六世祖也,余虑后世探源之无考,自故序之。

瑄祖墓志:

祖生乾隆癸未年十二月十日,卒道光二十年,吴君生乾隆癸未二月八日,卒咸丰六年三月。公讳瑄世传当献贼乱蜀时,其先人蔽兵广明院德()仁(),即今清化寺,通志清化县在化成西南六十里盖寺在()()()后世子孙繁昌,以至于今振振云公之德业不少,概见而年()十,古所谓寿考者非得气之多乌至此人生天地有大福泽,有大精神,公年若是福泽可知,而其德业更可知矣。世居清化西而后乃移至于其址二里许大崖之下,因家焉鲁论称仁者,乐山殆斯人与夫人曰彭君早死,继又娶渤海吴氏女,有男三人,有女二人,今傍公而墓者,永美也,铭曰:公也不见,称于仁而有获。我铭()(),以贞之世昭其德音。丁酉科,中式举人侄孙罗星晖拜撰,咸丰七年丁巳十二月十三日。

清化郡

隋大业三年(607),改巴州为清化郡,治化成县(巴中市巴州区),领化成、曾口、清化、盘道、永穆、归仁、始宁、其章、恩阳、长池、符阳、白石、安固、伏虞共14县。唐武德元年(618)复名巴州,贞观元年(627),属山南道,天宝元年(西元742)又改巴州改为清化郡。唐肃宗乾元元年(西元758)清化郡复为巴州

编者注:该支系前二十字辈(入川前)儒中文思亭 太祖光启继 仁才学信天 永兴万世隆与湖南道贤公隆回房派衍诗:仲继仁才学们添。德至本朝恢先绪相同,可能为同一支,待查。

THE END
打赏
海报
巴中巴州清化罗氏渊源
巴中历史上曾经有个7个郡:义阳郡、遂宁郡、归化郡、北水郡、大谷郡、清化郡、哀戎郡 内容 隐藏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