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昌县钟宝山的传说故事
钟宝山,也有人叫“钟宝观”,位于平昌县金宝新区五一村后面,因山形如挂钟而得名。
相传,钟宝山顶有一座很大的三教庙,庙中老僧一次去保宁府参加法会,老僧欲向当寺主持购一尊大钟带回,当寺主持叫他回来后择一黄道吉日,子时焚香祷告,该钟自然就会送到。回来后,老僧择一吉日,子时庙内焚香祷告,果如所言,一口大钟从天而降,置放于山顶庙前。老僧甚是欣喜,将大钟悬挂于庙内大梁,每日按时撞钟,声震四野,送人吉祥。
可好景不长,一夜突然风雨大作,炸雷将山顶一千年古柏从头劈成两瓣,寺内大钟亦挣断挂绳,嗡嗡直叫,径直向山下板桥沟一深潭飞去。第二天风雨稍停,老僧立即求人欲将潭水戽干,把大钟打捞起来。眼看大钟就要浮出水面,突然又是风雨大作 ,还冲垮一道山崖,几块巨石压在了钟上,再也无法打捞。从此这口大钟永远埋在了水潭里,此潭的“钟潭”之名也就由此得来。
1975年,天大旱,山下村民用柴油机到钟潭抽水抗旱。当抽到一丈多深时,发现一巨石上刻着“道光丁丑”四个字,估计当年也是大旱,人们戽水到此留下记载。但奇怪的是,刚露出这四个字,天上又是乌云密布,瞬间瓢泼大雨。
又过了两年,当时的金宝乡决定在板桥沟修建一座水库,开山炸石,山林毁得不少,后不知何因,水库没修成,而有名的钟潭也被乱石填埋得不见踪影。
钟宝山的传说虽无从考证,但在《平昌昌钟宝山光山岭李氏家谱》里看到过如此传说的记载。现山顶留存的小庙,利用山顶起伏的石堆雕刻的巨龙石猴和庙前数根已上200年的古柏苍松,可以佐证山顶三教庙旧时的规模。庙里存放的两块石碑和三教庙北面山门外的一块残碑,记载了钟宝山的保护留存历史。
一块是“大清咸丰十年岁次庚申春王月谷旦”立的“遵批立碑”,碑文为楷体,全文为:“据呈尔将氶买李闻芳产业施入该地钟宝观,以作春祈秋报之费,并将红契存交李菁华等执掌。兹因李维槐将尔施业照 价买回,所有捐施业价仍令李菁华等领管,永作祈报绚属乐善好施,殊堪嘉赏,准如所呈,存案备查。
功德主李恩芳仝子你安捐施钱陆拾贰串,公议每岁祈报烧金表乙厢掃荡钱米并免此系施主心愿,特载碑后,傅礼明施钱贰千文。承领冯相华,会首李正芳、喻天怀”。
“大清咸丰十年岁次庚申春王月”也就是1860年正月,距今已有162年,碑体完好,字迹清楚可识。
另一块石碑是公元一九八九年岁次己已二月十九日所立,碑文:“钟宝三教庙追溯源远,众圣像驻跸于此,,四时香烟袅袅,求卜问卦者络绎不绝,但于十年浩劫期间,同样不能幸免于难。今信士李长林组织本方善士积资光复此庙,现将积资者名列于后,以纪之”,碑上记载了此次积资的李长林、雍廷泽、李琪远、李占元、李国远等善士43人,碑文后刻有 “金匠李长志自列三教圣像,公元一九八九年岁次己已二月十九日立旦”。
从此碑记可以得知,钟宝山现存的小庙和所有三教圣像光复的经历。
三教庙北边山门外留存的一块“禁碑”残碑,足可考证钟宝山得以保护下来的原因。碑上刻有:“禁碑 谨告合境人等知之,观庙万罗祈报之所也,化山顶树木及新置荒山,务须门众保护禁伐,若倘有于知之辈,□□□□□□合□者,罚款二千文,无论何者,□□□□□□此告。民国丙辰年十一月十日立”。
“禁碑”距今已有106年,由于时间久远,碑面磨损严重,字迹模糊,但大部分文字仍可辨识。从字面来看,很可能是观庙所立。
有人曾说钟宝山应为钟保山,就是埋在潭里的那口大钟在保佑。神钟之说虽属神话传说,但也是对钟宝山这方土地上后人的美好祝愿。
作者:杜心翠 本文来自:平昌县民间文化艺术协会。如有侵权,请联系邮件sharexbar@126.com 删除。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