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十四年(1381)
通江县儒学在县治西北宁壁州旧学始立。洪武中、杨贡、张贡予以继修。
清初
县教育行政机构设置训导。

康熙二十三年(1684)
知县陆士炳重建通江儒学。
康熙三十三年(1694)
县教育行政机构设教谕署,置教谕、训导各1人,以管理书院,训导生徒。
康熙四十七年(1708)
知县陈书补修通江县儒学。
雍正元年(1723)
知县姚廷和增修通江县儒学。
乾隆三十九年(1774)
知县张帮桓创建“东皋书院”。蒋士椿募款续修。
道光初
张瑾增修“东皋书院”。
道光六年(1826)
川督伤通江县募款5285串。购置学产41契,凡县属绅士和有识邑人均踊跃乐捐共购大小水田870丘。载征银一两九钱二分三厘四毫,年收租谷157石4斗,分设“义学”15堂于诺江镇涂公祠、草池坝、平溪坝、两河口、洪口场、马家坪、朱梗庙、瓦室铺、泥溪场、刘坪场、新场坝、铁厂河、杨柏河、毛浴镇等地。
是年,监生吴仕敏、陈宗北,武生熊廷献捐钱在白垭口、大梁城、吴公岭等地创办“义学”3堂。并创立大良城书馆。
道光十三年(1833)
知县武来雨,创修“东皋书院”内“考棚”。工未竣乃去,后任蒋烦爙接修,工费不济,职员蒲超先捐钱400千,与弟崇庆州训导蒲映中协力督修。工竣,蒋赠“广种福田”匾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