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庵吴氏家族德行善举

今日犹存的白衣古镇万寿宫
今日犹存的白衣古镇万寿宫

吴瑞圃撰定的《樾荫堂家规》,吴朴庵撰定有《嘉言约编》,虽惜已毁。但笔者也算是白衣庵老街坊,曾目睹过万寿宫里的石碑文,还记得写有:家有余资,则必用于善事,扶贫济危,抚恤孤独 ,周恤无依,怜悯流乞,捐置义田,廪储谷物,赈济灾荒,施送棺木,建立义冢,捐办义学……。诫示族人,作为行为规范,躬行实践,深受沐浴,润育秉性悲悯为怀,乐善好施,惠集桑梓。现就主要德行善举述下:

一、平粜[tiào]灾民,建常平仓

清嘉庆甲戍年(1814)秋,本境大旱无收。时吴瑞圃、吴朴庵兄弟二人,受其母张太夫人之命,开仓平粜灾民,又义送鰥寡孤独,并焚毁粮钱借贷契约,不予讨要。使乡人广沐恩光,得以全活。乡人感其德行善举,在本境广佛寺西侧汉中大道旁树《福庇乡邻》碑,泐石记之。时四川太守、余邑侯刘梅村闻其事,高其节,俱题额从以旌其门。

道光末年,蜀中盗匪横行,土匪纠集当地无赖,策划要抢劫吴家,这些当地人都不愿意,说:我们从小就受吴公教诲,长大后经常接受他们的施舍,有事捍卫不暇,怎么能打劫他们家呢?匪徒得不到本地人的协助就散了,乡市得以保全。

清光绪丁丑年(1877)秋,本域大旱无禾,道殣相望,民不聊生。吴銮概然捐巨资,又由吴德溥驰书广积户金,开办平粢粜,并义送一场。随改籴粜并行,贱发贵收,历时数月,至次年春,全活性命。乡人称颂善举,在本境蒙溪河店子侧汉中大道旁树德行碑。额曰“福庇乡邻”(碑文略)。

继光绪丁丑年平粜济荒后,而能先为之防,灾到亦可以无患。吴銮则为倡首,以粜金之款,于光绪戊寅年(1878)在龙翔山择质卜兆,批材鸠工,建木仓二栋,铺石晒坝一块,外造石栏,占地约四亩。额曰《平常平仓》,又名储仓。置义田,仓储谷数百石。嗣后硧使于济荒之用,以解乡民无炊之苦,荒年而不患。

吴銮与堂侄吴德溥,乐善好施,造福庇乡邻,深得人心。而卒后闻讣皆涕泣,多有痛失厦庇者,亲临送葬。

二、舍药施棺,建立义冢

每年春夏秋冬三季,以中药配佐煎大锅汤剂,舍与众饮,以预防疾病。鰥寡孤独与贫寒者患病,舍药不取资。又置棺木,施予无人或无力殡葬者,使死者能入土为安。至1949解放时,仍存置棺木十多副。

清道光癸巳年(1833)置本场西石子岭为官山之地,举义冢。无论贵贱贫富者,均可在此落葬,不课地资。本乡贫寒无力埋葬者,予以资助其事。外籍流亡此地者,施棺木并雇人收殓安葬。

三、修栖留所,建好事房

清光绪丙戍年(1886)在本场严家咀,修成木架瓦房一栋,内一楼一底共六间,面积百余平米,檐壁书“栖留所”三字。并置田产,供丐头使用和乞丐留宿栖身。时吴镇翰林引疾归里,怜恤乞丐,商于族人与绅士捐修。由丐头管理来往乞丐,内立丐规(大概是,不许互相争地盘,不许相互打骂,不许偷盗,不许虐待病残,逝者要掩埋,到户行乞要有礼貌,不许说粗话,不许露宿街头巷尾,不得为害地方等)。而社会风气良好,为周边县、乡所不及。有过二任丐头,一陈姓,一张姓,直至解放土改。

清咸丰壬子年(1852)于场头头修六开三进木架瓦房,面积近二百平米,屋外壁写有“做好事”三个大字。供没有依靠的孤独老人居住,常备粮油等生活用品,又备具棺木。乡人称之为“好事房”。

四、重建白衣庵宮庙,捐办义学

清光绪甲申年(1884),本场遭火焚,文武二庙灰烬。吴镇翰林闻灾讯后,即申奏朝廷,其子吴德济于京商与有司,赈调川东河道税银十三年,奉旨重建白衣庵宮庙。吴锟(号子青),汪子常勇为倡首,同里人爰集同心,不辞辛苦,施于操办,历时十二年,于丙申年(1896)竣工。落紫云宫、文昌宫、孔庙等古建筑群(惜于1952年至1976年屡遭破坏,只存断垣残壁,现虽恢复了部分,较原貌逊色)其功不可没。

顺及此次火灾,造成数百人无食无家。吴氏捐资抚恤,开仓放粮,安排食宿,医治伤者,余民得以遗留。

清末民初,曾先后在䝉学堂、进士第、吴氏宗祠前院开办新学,捐资聘请师资,接纳本族后裔与外姓子弟入学。吴德凖拔贡撰堂联曰:“教育作人原本宗支宏造就,童蒙求我不分外姓共甄陶”。由该学堂就读后造就成留学生、大学生十多人。

五、为民上疏,为船筏开埠

清光绪元年(1875),东乡(现宣汉)县民袁廷蛟因灾举“粮清民安”旗,要求减少粮税而聚众围城,知县孙定扬告急,请兵弹压。次年二月,四川总督文格派总兵李有恒前往东乡县。李抵挟嫌诈杀,残虐无辜,淫杀掳掠,殃民误国。吴镇监察御史闻其事,上疏朝廷,请旨严办,以安民心,以肃营制。嗣经审明,总兵李有恒、知县孙定扬被正法,总督文格撤职,总督丁宝桢受降级留用,劣绅张裕康、李开邦等发边充军,永不释回。并饬令对东乡的地丁津贴、捐输、茶课等项制度统一章程,不准复收,还规定永远不得设立支应局,不准劣绅插手征收钱粮。冤情终以昭雪,并得赈恤。众民甚感恩德,捐修“吴公生祠”,以示铭记。

民国《宣汉县志》指出,“廷蛟之志切除害,反以殃民,非御史吴镇以公之奏,廷蛟匹夫何能达圣鉴而伸狱哉”。详细参考本站:吴镇、袁廷蛟与东乡血案

清光绪庚辰年(1880)吴镇翰林回家探亲,得知渠河(含州巴二河)的船筏二帮,在重庆无停泊码头,靠“提过档”(经他人转手出入)被抽头盘剥,极为不便。即商议时任总督丁宝桢,在临江门和千厮门二地岸边立碑修渠码头,结束了渠河船筏在渝无码头的现象。船工为感其恩,曾编船号子“山清清,水绿绿,渔樵伴耕读,白衣进士第,翰林府文光照巴蜀……”。

作者:陈革昌,来自:“平昌县民间文艺协会”公众号

THE END
打赏
海报
白衣庵吴氏家族德行善举
今日犹存的白衣古镇万寿宫 吴瑞圃撰定的《樾荫堂家规》,吴朴庵撰定有《嘉言约编》,虽惜已毁。但笔者也算是白衣庵老街坊,曾目睹过万寿宫里的石碑文,还……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