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科废,学校兴,岳乡高小常假寺院或公所为之,欲创修未果。民国初元,余子厚以陕西提学解官归,谋于众曰:“吾乡高小校设有年矣,不事建筑,终无以溥教育垂永久。顾校基欲广,校材欲良,校舍欲整饬完善,其部署不狃[niǔ]故常,盍亟图之。”众曰唯唯。择日兴事卜筑于金山余公舍侧。期年而校舍成。正中为礼堂,堂左右为教室、图书室、文卷室附焉。阶下为操场,其南为自习室,北为寝室。后有庖福圊所。余若教职室、休憩室、接待室,亦罔不措置井井。问其材木则取之庙产,不累民役,则郭君淑荪,程君寅钦,向君翰卿,均实心服务。校长冯君季嶽[yuè],尤筹画周至,无妄费也。时学生百数十人,尚有馀舍,余历厕教席,见夫此举用虽繁而仍简,事虽难而终易,诚可为修学校者模范。又乐其广厦大庇,将来干国之英,卫道之彦,定迭出其中而大造于吾乡也。爱笔之以志不朽。”

=====以下为翻译成的白话文======
制度学科被废除,学校教育兴起,我们岳乡的高等小学常常借用寺庙或者公共场所作为校舍,一直想要新建学校但未能实现。在民国初年,我的儿子余子厚从陕西提学官的职位上卸任回家,他对大家说:“我们乡的高等小学已经设立有些年头了,一直没有建造自己的校舍,这样下去无法普及教育,也不能长久地传承。我们想要扩大校园,使用优质的建筑材料,建造整齐完善的校舍,不能总是按照旧习惯来安排,我们应该尽快行动起来。”大家纷纷表示同意。于是选了一个好日子,开始在金山余公的宅子旁边动工建设。
经过一年的努力,校舍终于建成。校舍的正中央是礼堂,礼堂两侧是教室、图书室和文卷室。礼堂下面是操场,操场南边是自习室,北边是寝室。后面有厨房和厕所。其他的如教师办公室、休息室、接待室等也都安排得井井有条。问到建筑材料,都是来自庙产,没有给民众增加负担。郭淑荪先生、程寅钦先生、向翰卿先生都真心实意地为此服务。校长冯季嶽先生尤其精心规划,没有浪费。当时学生有一百多人,校舍还有剩余空间。我亲自担任教职,看到这次建设虽然繁杂但仍然简洁,虽然困难但最终顺利完成,这确实是修建学校的典范。我也很高兴这宽敞的校舍能够庇护学子,相信将来国家的英才、捍卫道德的杰出人物,一定会从这里不断涌现,为我们家乡做出巨大贡献。因此,我写下这些文字,以志纪念,使之不朽。
余堃,字子厚,乙酉(1885)举人,光绪庚寅(1890)二甲第十七名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
1913年在岳家金斗寨“结庐金山”,创办金斗寨高等小学堂。吸引方圆百里学子入学,最多达九百多人。1984年该校正式更名为金山中学,1985年迁址白衣古镇。
作者:王懋绩,生卒年月不详,清朝贡生,平昌县龙岗镇沙坝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