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沙溪嘴当场天,医院新剧团就要演戏。张琴秋经常率团到各分医院和连队去为伤病员们演出,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减轻他们的精神负担。她“自己也参加演出,她爱跳《高加索舞》、《乌克兰舞》;她唱的苏区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委婉动人。一次,她扮演一个白天生产、晚上纺织支援红军的农村妇女,动作维妙维肖,给伤员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次,她表演《卖柴歌》,把卖柴郎的凄惨,表演得活灵活现,看的人无不流泪,无不切齿痛恨反动派对人民的残酷压榨。”“琴秋大姐还带新剧团深入重病连,为走不动的彩号慰问演出,唱《伤员十二劝》:一劝伤病员同志们,你们在前方杀敌人,为劳苦大众求解放,流血牺牲多光荣……”。她每次到了新剧团,就带着演员们到一个20多平方米的花台石上去排练节目。她调离总医院后,人们为了怀念她,就把花台石改名为“女儿石”。
这位叱咤风云的苏区妇女领袖,“人长得白净,中等身材,十分俊秀,一说一笑,很和蔼”。她经常跟剧团在一起,带领新剧团下基层进行演出时,常常“身背斗笠,脚上的绑腿打成人字格,十分好看,手枪不离身,有时还带盒子枪,很威风”。
1936年秋,张琴秋在祁连山中,因弹尽粮绝而被俘。她隐其身分,化名苟秀珍,瞒过了敌人,被罚在青海西宁羊毛厂作苦工。“西路军总政治部新剧团”,在甘肃永昌的二十里铺,多数同志壮烈牺牲,一部分被俘。被敌人强行编为敌一百师剧团,这个剧团中的红军战士得知张琴秋被俘的消息后,大家商量了一个掩护张的办法,以剧团需要一个做饭的人为由,派人向管理剧团的赵处长要求,并提示说:“听说城南羊毛厂有个会做四川味道饭菜的人。”赵为避免剧团多次因饭菜问题而引起闹事的麻烦,便将苟秀珍(张琴秋)要到一百师剧团来了。张琴秋就这样在剧团做饭,被剧团的同志掩护下来了。
正当她准备着手筹建剧团地下党支部的时候,被杨昭德(杨被俘后嫁给国民党青海省党部一个科副作小老婆)告密,敌人便把张琴秋押送到了南京监狱。当时国共合作,经周恩来同志严正交涉,才把她接出来,送回延安。
(作者:何光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