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古巴人族源蠡测

叁 夷僚之巴

成汉时期(304~347),李势(343~347)“引僚入蜀”,是时秦灭巴、蜀国已600余年。但对狭义巴文化的研究,目前学界多以唐武德元年(618)改巴郡为渝州为下限,故本节当在叙述范畴之内。

据《魏书·獠》(卷一百一)记载:“獠者,盖南蛮之别种,自汉中达于邛、笮,川洞之间,所在皆有。种类甚多,散居山谷,略无氏族之别。又无名字,所生男女,唯以长幼次第呼之。其丈夫称阿谟、阿段,妇人阿夷、阿等之类,皆语之次第称谓也。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兰,干兰大小,随其家口之数。往往推一长者为王,亦不能远相统摄。父死则子继,若中国之贵族也……其俗畏鬼神,尤尚淫祀。所杀之人,美鬓髯者必剥其面皮,笼之于竹,及燥,号之曰鬼,鼓舞祀之,以求福利。至有卖其昆季妻奴尽者,乃自卖以供祭焉。铸铜为器,大口宽腹,名曰铜爨,既薄且轻,易于熟食。”说明僚人是南方少数民族中的一支,他们的生活方式是散居在山谷之中,筑干栏之楼,铸铜爨之器,信仰鬼神,尤重祭祀。总之,僚人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少数民族族群。

《太平寰宇记·巴州》引《四夷县道记》记载:“至李特孙寿时,有群獠十余万从南越入蜀汉间,散居山谷,因流布在此地,后遂为獠所据。”“蜀本无僚”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巴蜀之地“半为僚居”“县不成治”“力不能制”的局面呢?

在成汉统治时期,因战乱频繁,不仅北方士族和关陇流民纷纷南下,且巴蜀之民亦大批东下荆、湘,造成了一次今四川地区的人民大迁徙。这时期,荒郡荒县不断出现,侨郡侨县不断增加,境内人户大为稀少。于是,成汉李寿以“郊甸未实,都邑空虚”为由,乃徙旁郡户三丁已上以实成都。又从牂柯引僚入蜀境,自象山以北尽为僚居。

漆娟认为,成汉汉兴六年(343),“皇帝李寿派镇东大将军李奕南征牂牁。是时成汉与东晋都想争夺牂牁、夜郎。为了不让牂牁之民落入东晋之手,李寿决定‘引僚入蜀’,使僚人成为成汉政权的编户,充实蜀中郡县户口,向成汉国提供租赋,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充实郡邑也好,争夺编户也罢。总之,自成汉李势太和元年(344)始,至南北朝中期,原居贵州一带的僚人大批陆续进入四川和陕西汉中、甘肃、陇南一带。其分布很广,西至剑南高原、岷江上游;北至陕南、陇南一带。分布最集中、数量最多的是壁州(治今通江县)、巴州(治今巴州区)、通州(治今达州)、洋州(治今陕西洋县)等地。

据《太平寰宇记·巴州》记载:南朝刘宋时期(420~479),因“历代羁縻,不置郡县。至宋,乃于巴岭南置归化、北水二郡,以领獠户。”归化郡“刘宋末,以新抚僚户置。”其郡治在今巴州区曾口镇。北水郡梁“武帝普通六年,于刘宋末年建置的北水郡复置。”领难江县(今南江县),郡县同置,治在今南江县八庙镇。据《魏书·邢峦李平列传》记载:邢峦向皇帝上表“巴西、南郑相离一千四百,去州迢递,恒多生动。昔在南之日,以其统绾势难,故增立巴州,镇静夷獠,梁州藉利,因而表罢。”邢峦乃北魏名将,他在上书宣武帝的奏表中建议“增立巴州,镇静夷獠”。南朝梁武帝天监十三年(514),即北朝元魏宣武帝延昌三年设巴州,治大谷郡(今巴州区江北新区),领大谷、白水、其章三郡。说明在南朝刘宋时期(420~479),至南朝梁武帝天监十三年(514),统治阶层在巴中地区专门设立州、郡级行政部门管理巴蜀僚人。

僚入巴蜀,极盛时有多少人呢?据《太平寰宇记·巴州》引《四夷县道记》记载:“至李特孙寿时,有群獠十余万从南越入蜀汉间。”《北史》记载:北魏宣武(483~515)时,“朝廷以梁、益二州控摄险远,乃立巴州以统诸獠。后以巴酋严始欣为刺史。又立隆城镇,所绾獠二十万户。”《魏书》亦有相同记载。

据《蜀鉴》记载,“引僚入蜀”始于晋康帝建元元年(343),也就是成汉汉兴六年,是时有十余万户,到北魏宣武(483~515)时已有二十万户。也就是说僚入巴蜀经过140~170年的时间,由最初的十余万户发展到二十万户。但这二十万户是“乃立巴州以统诸僚”“所绾”之数,非整个巴蜀之地。北魏延昌三年(514)始置巴州,治大谷郡北(今巴州区江北新区),领大谷、白水、其章三郡。西魏因之,领郡五。其地包括今之巴中市全境,今之广元旺苍县的木门镇、普济乡,达州的桥湾乡、仪陇县的大罗镇、观紫镇,南充市顺庆区的舞凤镇,蓬安县的利溪镇、营山县的城守镇、安固镇。如果每户按五人计算,僚在是时的巴州所辖之地,极盛时约100万人,这仅是“颇输租布,又与外人交通贸易”的“熟僚”,不包括不在编户“并皆不顺”的“生僚”。以“半为僚居”计算,此时的巴州所辖之地其他族籍的人为二十万户,其总人口约200万。有人认为,巴州之地不可能有僚“二十万户”。其实,今之巴州,非昔之巴州,当时的巴州境域比今日之巴州辖地广阔得多。漆娟认为,魏晋以后直到唐代,巴地僚人势力仍很大,巴州几乎数百年都是僚人的天下。

综上所述,成汉时期的引僚入蜀,巴中之地为僚人所控制,他们只是增加了当地的人口,并没有融合于当地民族之中。西魏废帝二年(553),元钦帝派大将尉迟迥平定了蜀地后,巴蜀各地逐渐趋于稳定,朝廷在僚人居其半的巴中之域重新设郡置县,从而加快了巴中土著之巴、龙蛇之巴与夷僚之间的相互融合。在巴中地区,夷僚与汉族或其他少数民族的融合,大约完成于南宋之际。

结语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定区域内的某一部族族源构成,是复杂的、多元的。巴中的古巴人族源主要有土著之巴、龙蛇之巴、夷僚之巴,但同时也融合了其他民族成分,它们相互影响、融合、同化,成为大中华民族中的一部分。

至战国初期,龙蛇巴人在川东、川北,抵至阆中,已与在这里的彭人、卢人和土著巴人杂居。“今川东、重庆多有濮人杂居”宝鸡鱼国墓地曾出土木盾,这是板楯巴人较早的实物证据,“部分鱼国巴人在国灭后迁回汉水流域,部分人继续向南翻越大巴山,进入嘉陵江、渠江流域”,说明巴中地区有可能融合了彭人、卢人、濮人、鱼人之巴。

秦灭巴、蜀后,为加强对巴蜀地区的统治,从中原移秦民五万,越秦岭翻巴山进入四川。据《巴中市志》记载:西晋末年(约313~317)开始,陕西、甘肃民众翻越大巴山进入四川,其移民多为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

隋开皇三年(583),置集州,治今南江县南江镇,颜之仪“开皇五年拜集州刺史。在州清静,夷夏悦之”。这里的“夷”指板楯蛮,“夏”指汉人。说明隋代以降,巴中地区的南江一带已有较多汉人与巴人杂居。

朱圣钟认为,“唐代渠江流域设有合州、渠州、通州、蓬州、巴州、壁州、集州,七州皆为正州,此时的巴人已成为唐王朝的编民而不再被视为特别的族群,表明巴人已基本融入汉人群体”。因而,唐代文献涉及渠江流域巴人时,其民族含义已不明显,更多是带有历史和地域性居民特征,巴人作为一个族群渐渐消融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

(作者:彭从凯 来自:巴中传媒网

主要参考文献:常璩《华阳国志》、方韬译注《山海经》、魏收《魏书》、李延寿《北史》、令狐德棻《周书》、郦道元《水经注》、乐史《太平寰宇记》、郭允蹈《蜀鉴》、朱圣钟《族群空间与地域环境—中国古代巴人的历史地理与生态人类学考察》、段渝《巴人来源的传说与史实》、谭继和《巴文化论》、周集云《巴族史探微》、杨华《巴文化考古研究》、潘光旦《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的巴人》、岳精柱《巴人族群、移民及其政权研究》、彭金祥《巴人崇虎与杀虎考略》、董其祥《董其祥历史与考古文集》、蒲孝荣《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漆娟《试论魏晋南北朝“僚人入巴蜀”及其在巴地的分布》等。

THE END
打赏
海报
巴中古巴人族源蠡测
第八届巴人文化艺术节 学界关于巴人族群起源问题,众说纷纭,各说各理,争议很大,没有定论。朱圣钟梳理概括诸说,罗列其要,主要有清江流域说、巫山说、……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