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古巴人族源蠡测
学界关于巴人族群起源问题,众说纷纭,各说各理,争议很大,没有定论。朱圣钟梳理概括诸说,罗列其要,主要有清江流域说、巫山说、峡江地带说、汉水流域说、西北说、洞庭湖岳阳地区说、川渝说、蛮河说、淮河流域说、二源说,凡十种。巴人族群起源,涉及到巴人早期起源地、种属、迁徙、战争等诸多历史、历史地理因素,是一个以文献资料和考古实证为基础的系统研究工程,非只言片语的论述、一鳞半爪的资料就可以说得清楚的。
目前,巴人族群多地起源说得到广泛认同。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其属有濮、賨、苴、共、奴、獽、夷、蜑之蛮。”这就说明巴人并非一个单一的民族,也并非起源于某一地,而是由不同属地的不同民族部落发展而成的,其早期起源之地、民族成分、迁徙等非常复杂。段渝在《巴人来源的传说与史实》中也说:“巴其实是一个内涵十分广泛的概念,而它内涵的广泛性来源于居于巴地的不同族群对于巴义的不同传说和解说。在古代被称为巴,即北达陕南,包有嘉陵江和汉水上游西部地区,南及黔涪,包有黔中和湘西地区在内的一大片地域之内,分布有‘濮、賨、苴、共、奴、獽、夷、蜑之蛮’,以及廪君蛮。他们当中,既有属于濮越系的族群,又有属于氐羌系的族群,还有属于华夏后裔的族群。由于他们的所属族别有异,来源地域有别,不但本源文化有所差异,而且始居于巴地的年代也各不相同。”
本文以多地起源说为出发点,仅就巴中地区古代巴人的族源问题,作抛砖之引,也算聊备一说。我们假设,如果巴人族群是一个大联盟,那么巴中地区的巴人则是这个大联盟中的一部分,它或许又是由多个部落或部落联盟构成的,成为巴人多地起源说中巴中地区的一支或几支。笔者认为,巴中地区的巴人主要由土著之巴、龙蛇之巴、夷僚之巴等多部族群体构成。
壹 土著之巴
据《中国文物地图集》记载,目前巴中地区发现或试掘的史前人类遗址,规模较大的,有通江县擂鼓寨遗址(春在乡擂鼓寨村)、凤凰包遗址(广纳镇檬子垭村)、禹王宫遗址(擂鼓寨村东南)、沙泥坪遗址(杨柏乡沙泥坪村)、大梁上遗址(三合乡虎台溪村)、风箱崖遗址(董溪乡堰岭村)、橡子坡遗址(董溪乡七村),南江县断渠遗址、阳八台遗址、恩阳区月亮岩遗址等处,均为新石器时期遗址。其中,“擂鼓寨遗址年代相当于龙山时代,所选第9层碳十四标本的测定数据为距今4480±120年,树轮校正为距今4995±159年。上述与其文化面貌接近的遗址中只有三星堆一期文化发表有碳十四测定数据,其较早的为距今4700年左右。偏晚的为距今4075±100年,树轮校正为距今4500±150年……从绝对年代上比较,擂鼓寨遗址就略早于三星堆一期文化。”说明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巴中地区就有人类生活了。
在通江县擂鼓寨遗址中,共出土石器、陶器等20685件(片),其中石器及石器半成品812件,陶器19873件(片)。陶质主要有夹砂陶和泥质陶两大类,夹砂陶还可细分为夹粗砂和细砂两种,并以夹细砂为主。器物组合主要有罐、尊、瓶、盆、钵、杯、碗、器盖等。器物造型以平底器最多,少见环底和圈足器,不见三足器和豆类。在制作工艺方面,所出陶器主要是手制加慢轮修整,泥条盘筑较多见。部分器物底与器身分制,接茬多为地包天。部分陶器的烧制温度较高。遗址中出土石器、石器半成品812件,其中保存完整和器形明确的47件。质料主要是石灰岩,有少量的页岩和砂岩等,石材多取自河滩上的砾石。按加工方法可分为细石器、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三大类。器形主要有锄、斧、锛、凿、镞、矛、石球、盘状器等。从出土的文物情况看,“擂鼓寨遗址所代表的是一种具有深厚地方特色的原始文化类型,它的发现、发掘填补了四川龙山时代文化谱系和类型上的空白。或可命名为‘擂鼓寨文化’。”当年带队试掘的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孙志彬认为,该遗址分布在离河道、水源较远的山顶西坡或较高的台地,这与巴人的生活环境、文化现象相吻合,具有典型的巴人文化特征。
在南江县阳八台遗址出土了磨制石器36件,其类有斧、锛、锄、凿、矛、璧、铖等,出土陶器物有刻划纹、绳纹等灰陶、红陶陶片和炭核与烧结土若干件,发现有7组21处磨制石器的砺痕。成组砺痕的发现,说明生活在那里的土著巴人已经有了明显的社会分工和集中规模化的生产加工。祭天的石璧、象征权力的石铖的出土,说明有可能出现了原始信仰方面的领袖,或者同时也出现了世俗生活军事组织方面的部落首领。
谭继和认为:“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巴作为地域名称,它的涵盖面相当广阔,不但拥有包括长江三峡在内的川东鄂西地区,还北达陕南汉中之地,包有嘉陵江和汉水流域大部分地区,又南及黔涪之地,包有黔中和湘西地区,同夜郎文化交融。由于这一大片地域通称为巴,所以世代居息繁衍在这块土地上的各个古族群也被通称为‘巴’……巴这个名称包含有地、族、人、国、文化等多层次的复杂的内涵,是一个复合型概念。”从这个意义上看,在巴中地区发现、发掘的远古人类聚落遗址,就是巴中地区远古巴人生活的聚落遗址,生活在这一区域上的土著民就是这片土地上最早的巴人。
周集云认为:“殷代所伐‘巴方’的国都所在地,应是后来古巴州所在地,当即今四川川北的巴中县。”并引唐杜佑《通典》清化郡巴州条、唐贾耽《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记》巴州化成县条、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延昌三年置巴州条、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南郑县条、清李元《蜀水经》巴水条、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建安二十年条、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巴郡南蛮夷条等史料,从六个方面论述了“巴中就是古巴国的中心,就是古巴国所在地,即今四川巴中县”。周集云引证的史料是没有问题的,是不是古巴国的中心我们暂且不论,但至少说明了一点,至迟在殷商时期巴中地区的土著居民就已是“巴方”的属民了。
综上所述,在5000年前,巴中地区就有人类活动,他们可能是若干个相对独立的部落,甚至是部落联盟。如南江的阳八台遗址、断渠遗址,两者之间相距仅3公里,它们有可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部落,或者部落联盟。通江的擂鼓寨遗址、凤凰包遗址、禹王宫遗址,三者成鼎足之势,且互相之间仅数公里之距,它们有可能以擂鼓寨为中心,形成一个部落联盟。笔者认为,巴中地区的土著部落或部落联盟,形成了以巴中区域为中心的原始土著巴人部族,成为巴人大家族中一个特殊的古老族群。
(作者:彭从凯 来自:巴中传媒网)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