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将军墓”并非真正的将军,而是虚职

化成镇宋家村这座久负盛名的“将军墓”中的主人雷辅天,并非真正的将军,而是其长子雷豫动于光绪六年擢升固原参将时,朝廷诏封其父母的荣誉称号。

《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
《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

(一)

雷豫动生平

经查,化成镇新修的《雷氏宗谱》(鼎新场世系)载:雷辅天,字世义,号仁山,配杨氏,生子三:长子雷豫动,次子雷豫发,三子雷豫春。雷豫动,派名雷清源,学名豫动,宗谱上未记载其生卒年月及生平事迹,只载豫动为乙丑科进士。次子雷豫发中同治六年丁卯科武举人(《巴中县志校注》民国十三年版.大事记.第77页,误记为“石豫发”)。

据《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第469页)载:同治四年乙丑十月初一,朝廷举行武举会试,雷豫动排名第三十七位。十月初四,同治帝在太和殿钦赐本次武举会试中式武进士名录。圣旨原文:奉上谕,此次武殿试,一甲第一名张蜀锦著授为头等侍卫;一甲第二名桂林香、第三名侯会同著授为二等侍卫;二甲秦联科、陈仲三、罗冠五等十五名著授为三等侍卫;三甲福祥、刘锦成等前十五名著授为蓝翎侍卫;任培善、雷豫动等十五名均著以守备用……。其弓力不符之武举马蓬瀛署罚停殿试一科,所有监射、较射、覆试之,王、大臣着交该衙门查取职名,照例议处。钦此!

由上述资料可知,本科共计84名武举参加,中武进士83名,其中一名因违规被取消了资格。一甲共3名(即第一层),第一名武状元张蜀锦被授于头等侍卫(京官)、第二名武榜眼桂林香、第三名武探花侯会同(即第二层)均被授于二等侍卫(京官);二甲共15名(即第三层)均被授于蓝翎侍卫(京官);三甲分两个层次(即第四层、第五层),第四层计25名,均拟安排至绿营守备(外官)、第五层计25名,均拟安排至绿营卫守备用(外官)。

雷豫动系该科三甲第十九名(总第37名)武进士,处在排名第四层,被分配到宁夏固原绿营右营驻守,但并未任守备实职。宁夏固原地处陕、甘、宁三地交界处,自古是军事要塞,乾隆四十六年,陕西提督府移驻固原,一直到清末都未改变。同治元年,陕西回民起义,镇压太平军的名将多隆阿、雷正绾援陕,多隆阿任陕西提督(亦称固原提督),但多隆阿于同治三年被流弹击中去世,雷正绾接任陕西提督。雷豫动去固原第二年,即同治五年,兰州兵变,回民也相继起事,雷豫动所在绿营右营作为固原守城军队。同治六年,左宗棠入陕督师,雷豫动继续在固原守城,雷正绾助左宗棠援甘肃庆阳(今甘肃庆阳市)。雷豫动所在的绿营右营长期在总督府所在地进行驻守,并为提督统领营务,加之与总督雷正绾是本家,于同治十年,被雷正绾正式借补为守备(正五品),其办公地点在固原城守游署西首(《新修固原州志》宣统己酉版.卷三.官师志.第33页)。

这里需说明清朝的特殊军队——“绿营”,据《清史稿》卷131.兵二.绿营载:绿营规制,始自前明,清顺治初,天下已定,始建各省营制。绿营之制,有马兵、守兵、战兵、战守皆步兵,额外外委皆马兵。综天下制兵都66万人,安徽最少,闽、粤因有水师故最多,甘肃次之。将军兼统绿营者惟四川,有屯兵者惟湖南、贵州,其新疆之绿营屯防,始乾隆二十五年陆续移驻。绿营战功,自康熙征三藩时,用旗、绿兵四十万,云贵多山地,绿营步兵居前,所向辄捷,其后平定淮部、回疆、金川,咸有勋绩。乾隆四十六年增兵,而川、楚教匪(指白莲教)之役,英、法通商之役,兵力反逊于前,遇敌辄靡,承平日久,暮气乘之,自同治迄光绪,叠经裁汰,绿营之制,仅存而已。

绿营在清初实际系明朝军队的降兵组成,每战必为前锋部队,整个清代,均为汉军队伍,至同治、光绪年间,绿营基本处于名存实亡地步,全国绿营参将共177人,其中京师巡捕营参将5人,水师参将22人,其余150人均为绿营陆路参将。固原绿营设左、中、右、前、后五营。雷豫动于同治四年在固原绿营右营服役,当时守备一职已有人选,所以雷豫动并未任守备实职。后来的经历在《新修固原州志》里面并未介绍,根据《新修固原州志》卷三.官师志.第19-20页.国朝武职记载:雷豫动在固原期间,参将一直都有人担任:同治十二年参将丹金扎普,未到任即殁,光绪三年至十八年,湖南宁乡人成光裕任参将,并未有雷豫动之名。但根据巴州知县雷尔卿撰写的雷辅天墓志铭中提到“光绪六年,豫动任固原营游府即补参将”和诏书上“陕西侭先参将、固原提标、右营游击”, 按照清朝绿营兵制:提督负责管理全省的绿营军,每个省有几万军队。每个省下辖好几个镇,每个镇的长官为总兵,负责管理七八千绿营官兵。镇分为两三个标,标的长官为副将。每个标下辖两三个营,每个营的长官就是参将,凡参将之为提督及巡抚总理营务者,称提标或抚标中军参将,雷豫动应在光绪六年被提拔为“参将、固原提标、右营游击”,意思是级别是参将,实际担任固原提标兼右营游击职务,当时右营游击办公地点在“固原王字街熊公祠东”。

(二)

透过雷辅天的“武功将军”看清代的封赠制度

化成镇雷辅天本身并不是将军,那么他的将军荣誉封号是如何来的呢?封建时代统治者为了施恩臣下,实行封赠之制。即将文武官员的官爵、有关名号授予其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三代及本人妻室的制度。存者称“封”,殁者称“赠”。一品高官可封赠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妻室共四代。以下有两代、一代,品位低流官只封赠妻室而不追及上代。

《清史稿》卷108(选举五.封荫、推选)载:封荫之制,文职隶吏部,八旗、绿营武职隶兵部,顺治间,覃恩及三年考满,均给封赠。康熙初,废文、武职考满封赠。
武职封赠之阶,初分三系,一曰满、汉公、侯、伯封光禄大夫,后改为建威将军;二曰八旗,一品光禄大夫、二品资政大夫、三品通议大夫,四品中宪大夫、五品奉议大夫、六品承德郎,后改武信郎、七品文林郎,后改奋武郎、八品修职郎、九品登仕郎。乾隆三十二年,改同绿旗,三曰绿旗营,封赠官阶屡变。初制正、从一品荣禄大夫、正二品骠骑将军、从二品骁骑将军,正三品昭勇将军、从三品怀远将军、正四品明威将军、从四品宣武将军、正五品武德将军、从五品武略将军、正六品昭信校尉、从六品忠显校尉、后增正七品奋武校尉。乾隆五十一年,改正一品为建威将军、从一品振威将军、正二品武显将军、从二品武功将军、正三品武义都尉、从三品武翼都尉、正四品昭武都尉、从四品宣武都尉、正五品武德骑尉、从五品武德佐骑尉、正六品武略骑尉、从六品武略佐骑尉、正七品武信骑尉、从七品武信佐骑尉、正八品奋武校尉、从八品奋武佐校尉、增正九品修武校尉、从九品修武佐校尉。文、武正、从一品妻封一品夫人、满、汉公妻为公妻一品夫人、侯妻为侯妻一品夫人、伯妻为伯妻一品夫人;正、从二品夫人、正、从三品淑人、正、从四品恭人、正、从五品宜人、正、从六品安人、正、从七品孺人、正、从八品孺人、正从九品孺人。武职八旗八品以下、绿旗营九品以下妻无封,后改绿旗营正七品妻封孺人。如下表:

作者:谢学成 来自:方志四川(ID:scsdfz)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