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北“月半节”习俗

农历七月十五,佛家称“中元节”,民间叫“月半节”或“鬼节”。人们习惯称之为七月半。每年农历七月十一到十五日,人们都会举行祭祀祖先,烧纸钱超度亡灵的习俗。这种传统习俗始于唐宋时期,兴盛于清朝年间,一直延续至今。

川东北“月半节”习俗
川东北“月半节”习俗

关于鬼节的来历,据《盂兰盆经》记载“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这也就是为什么佛教把七月十五称之为“盂兰盆节”的来历。“盂兰盆”是梵文译音,意思是“解救倒悬”。因此,从南北朝开始,佛教徒便会在农历七月十五日这一天,各寺庙都要念经做法,超度亡魂。

从七月初十子时起,到七月十五日亥时止,在这段时间内,几乎家家户户都要买草纸,包袱子,写袱子。包袱子时旧时要用钱凿子在袱子上打印,现在大多用现在的钱币在袱子上拓印。包好的袱子,只需在首封正面上详写内容“中元化钱,孝男某某,虔具冥财几封奉上……”。每一封袱子背面依次写上“一封呈、二封号、三封呈……”.在写烧袱子的地点时,如在坟前烧就写“墓前化纳”,如是在其它地点(多选在大路十字路口)可写“炳丁化纳”或“火中化纳”或“望空化纳”“路边化纳”。最后写上烧袱子当天的农历时期。

袱子准备好了后,在自家堂屋里放一张桌子,把给亡人写好的袱子排列在上面,再摆上一些水果、美食、酒水、清茶等供品,家人在一起举行祭奠仪式,以表达对先人的孝心和追思。然后在十二、十三、十四这三天的任意一天午后三时后,按袱子上写定的地点把封好的袱子全部烧掉。十五日的晚上都要备一些米饭、木炭掺和在茶水中,放一点食盐拿到屋外泼洒,并在住宅东西南北四方烧一些散纸钱,目的是赏给那些没有后人的孤魂野鬼享用。民间把这一做法叫“赏孤”“鬼抢水饭”。有的还会写一封“地盘仙贤列列在位某某收用”的地盘袱子拿到住宅外任意一个地方烧掉,以表达宅主对当方土地爷关照的谢意。

《老学庵笔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述:“故教残署,不过七月中旬,俗以望日,具素馔享先、令人以是祀祖”。传说每年七月初十子时到七月十五日亥时,阴曹地府大天鬼门关,将各家各户的亡灵放回家与家人会聚。民间通常把这段时间称之为“冥府开禁日,鬼魂过年时”,也就有了“七月半,鬼乱窜”的民间说法。

七月半祭祖烧袱子是世人寻根问祖,弘扬中华孝道礼俗的一种仪式,应予以正视和传承。当然,对孝道的理解,不应只表现在给祖先前辈烧纸化帛的形式上,不能忘祖,更不能忽视对在世老人的关爱和孝敬上。不但我们每个人要做到,也应该给子孙后代传承好。

(作者:王建华。转载自:“平昌县民间文艺协会”公众号)

THE END
打赏
海报
川东北“月半节”习俗
农历七月十五,佛家称“中元节”,民间叫“月半节”或“鬼节”。人们习惯称之为七月半。每年农历七月十一到十五日,人们都会举行祭祀祖先,烧纸钱超度亡灵的习俗。……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