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2月15日照片,(前排左二)叶良一欢送二野南下干部、时任中共巴中县委副书记李钰调职留影。
叶良一(左边)

叶良一(1884一1972),名世元,字菁年,绰号“白胡子”,原巴中县粉壁场(今属平昌县粉壁镇)人,民国8年迁入县城定居。

叶8岁随父课读于粉壁场、清江渡和巴州城私塾。清光绪三十年(1904)入巴州高等小学堂,应过童子试,原想“获一秀才足矣”。后,科考停止,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九月考入四川陆军弁目队。次年2月,由弁目队考入四川陆军速成学堂,分在炮兵科。光绪三十四年(1908)九月毕业,由四川督练处拨到陆军十七镇炮兵营见习3月。宣统元年(1909)正月,补炮兵右队排长。次年,升任队长,经县人董修武介绍加入同盟会。宣统三年(1911)十月,叶良一所在部队倒戈,拥护四川军政府,维持社会秩序有功,民国元年升任炮兵二团三营少校营长。8月,由同盟会员转为国民党员。民国2年,袁世凯派胡景伊代理四川都督,排斥革命党人,叶所在部队拨归陆军第二师改编,遂以家事告假回乡。

叶良一
叶良一

民国4年12月,川军旅长钟体道同川北道尹张表方于顺庆(今南充)成立川北护国军,叶应该军第四支队长李挽澜函邀,于民国5年元月奔赴顺庆。后奉命到通、南、巴、广、昭、剑6县商借民团枪弹,充实反袁武装。事毕,委任叶为十二团中校团副兼司令部参谋投入讨袁战争。

民国5年,袁世凯垮台,川滇两军混战,川军失利,李挽澜战死内江,钟体道率部退驻陕南,叶任四十三旅参谋长。眼见国事川局,争战不休,便加入同善社,终日练功习字。

民国9年6月,潘文华率四十三旅赶走郑启和,叶随部回巴。

民国10年10月,叶任南江县知事

民国12年7月,应川军十六师师长杨森部团长李劲枝之邀,辞去南江县知事,赴成都组织金堂、中江、简阳、乐至4县清乡军司令部,任参谋长兼金堂县知事。当时,金堂为川西匪窟,叶到任后,杀掉匪首数人,解除袍哥武装,清理明团暗匪,匪患悉平,县人称道。

民国14年夏,改任杨森部向时俊师(第五师)少将参谋长。后因向援鄂未返原师,杨森命其整编教导团及留守各部为二十军第二混成旅,任少将旅长,驻防重庆江北。

民国16年夏,在杨森出兵再犯武汉时,刘湘以4个团的兵力围攻叶旅驻地,因寡不敌众,遂率部归刘。不久,刘、杨重新修好,杨向刘索要叶旅,刘欲许诺。叶良一闻讯,深觉不安,联想到:“自从讨袁以来,四川军阀割据,战争连年不绝;他们之间,时离时和,亦友亦仇;中下层军官疲于奔命,难于应变,稍不谨慎即有灭顶之危”(叶良一《自传》。当即遵从刘湘裁兵之议,毅然辞职,于民国18年2月回到巴城。

在军旅生涯中,叶常表现出爱国爱乡之情。担任杨森部第五师参谋长驻防重庆江北期间,曾积极赞助成立“巴中旅渝同乡会”,支持县人王鳌溪。民国16年,“3·31惨案”前夕,他劝该师政治教官、共产党人杨阎公、漆南薰不要参加菜园坝群众大会。杨说:“今日会议极为重要,我们非得参加,不去不行!”结果,漆、杨先后遇难,深憾未能劝阻。是年冬,闻听县人筹建“回风亭”,便慷慨捐献银圆500元。

叶良一返乡后,少与当权者接触,日以饮茶、打牌、练字为乐事。饮茶时,常与川剧艺人或教育界、医务界的茶友一起,谈论戏剧故事、演出技艺、民间轶闻之类,不谈国是国非,不论地方政治,不道他人长短。打牌,以消磨时光为目的,不尚赌博。书法,每日必练,长于楷隶抗日战争时,有求书者,则题“同胞自悟,协力御侮”赠之,勉其同仇敌忾。

民国28年,县临时参议会成立,叶任副议长,议长李宇航常驻省城,大权为驻会委员李庄把持,他乐得挂名,极少问事。以后,任县银行监察、董事长、粮食监察委员等职,亦持此种态度。当时巴中,新旧两派斗争激烈,不少人积极钻营,他却独善其身。民国32年,在县中任教的中共党员杨正武被捕,曾大力参与营救工作。

民国38年冬,解放迫近,溃军云集,城守镇召开会议商讨应变措施,有人主张“走为上策”,他则认为:“蒋介石黩武专横,听陈诚整军之计,军心离散;用王云五法币之策,物价风涨;徐蚌会战,大势已去,民心失掉,不可逆转”。表示决心不走,与会众皆信服。后闻解放军到达平昌,便专电与杨正武(平昌人)联系,请解放军分兵来巴。

解放初,叶良一任县解委会供应部长,旋即捐献黄谷20市石,以应军需。土改中,担任县土地改革委员会委员,城乡土改调处委员会副主任,带头交出“五大财产”。以后历任县各代会第一届常委、第二届副主任、第三届常委,第一至六届县人民代表、县人委委员,第一至四届县政协驻会副主席。1972年12月11日病故,享年88岁。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