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有钱人的住房
民国有钱人的住房

民国时,一般民众住宅,建筑材料单纯(木、石、土),造型单一。有一户人居住的,也有若干户人居住的,整个院舍由正房、侧房、阶沿、院坝和猪牛圈等部分配套组成。

集镇多木架板壁房,青瓦盖,常见对称式,一楼一底,内有天井。农村多低矮干打垒土墙平房,草盖屋顶约占50%~60%,青瓦屋约占30%~40%,半草半瓦约占10%左右。部分修三合、四合院,四水归堂,部分只修钥匙头。

极贫之家,草棚既小又破,三代同屋,人畜共居;富户则住穿斗木质板壁楼房,或土墙瓦盖四合院,铺地楼,粉白壁。有的四壁多用木板装成图案形,装推窗或固定窗户,俗称格子。夹壁一般人家多用篾编,外糊草泥;富户外用石灰粉刷。

建新房必建堂屋,称中堂。堂屋左右为正房,挨正房为转角。转角屋顶的风口为燕子口,转角不设燕子口视为庙。三合院的左右直下两竖列称厢房,厢房挨转角一间称小二间,再下为小堂屋,又称横堂屋,再下又称小二间。四合院靠下小二间又是转角,挨下转角一间名小堂屋,中间便是槽门和过廊。房高者,正房后面接房称后房,转角及厢房后面接房称厦子。

室内布局和设置亦有定规。中堂双开门,堂中壁上有供奉“天地君亲师”的神龛,龛上敬有财神、药王等,龛下方设土神门侧上方设天神位。凡迎客、训子、祭祀和婚丧嫁娶各种仪式皆在堂屋举行。中堂横梁挂“红”或画太极图。转角设厨灶及火炉。最小的转角称巴壁转,最大的转角为洪门转。横堂屋多为接待室,下小堂屋多为书房。正房长辈居住,小二间及厢房由晚辈居住。

房前有阶沿,堂屋正前阶沿称大阶沿,多有北水柱,宽可逢事设席。厢房前为小阶沿,宽窄不定。阶沿外的院坝,富裕人家多用长方形石板铺成。猪牛圈一般在屋侧,厕所简陋,不分男女,在猪圈边。磨子、碾子多数安在房子侧面或前面,有“磨子推左不推右,碾子碾前不碾后”之说。

南江、通江县北部深山区,旧时农村草房居多,瓦房少数许多贫困农民住“千柱落脚”的窝棚,个别的住岩洞。所建房屋一般多就地取材,修筑简易住房。用泥土筑成四壁的称土墙房用片石和泥砌成壁的称泥座石;用土砖垒壁,外糊草泥的称水糊筋;用圆木横着架成四壁的称垛木光。有的以土筑墙,扎草为盖,挖洞为窝,房低光暗,家中原木为凳,架木为床,凿木为盆,以瓢当碗,四壁空空。但深山区住瓦房的家里特别注重火炉屋安排,火炉大到五尺见方,便于冷天烤火煮鼎罐饭。

房舍周围多栽竹木。竹以慈竹和斑竹居多。木以果树、柏树和青冈树居多。富贵人家有筑围墙、建花园、凿鱼池的,亦有建楼台、立桅杆的,但不多见。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