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通江诺江镇千佛岩摩崖造像调查简报

三、年代及价值

千佛岩摩崖造像题材众多,可辨识的有释迦说法图、阿弥陀佛与五十二菩萨、千佛、观音、二佛并坐等,此外还有天王、力士、飞天、供养人、天龙八部、瑞兽等伴像。造像组合丰富,如一佛一菩萨、一佛二菩萨、一佛二菩萨二力士、一佛二弟子、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及天龙八部、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及天龙八部、一佛二弟子四菩萨二天王、二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及天龙八部、一佛与五十二菩萨、千佛、一菩萨二弟子、单尊菩萨、二菩萨等,为我们研究川渝地区唐代的佛教造像组合、源流及演变提供了重要的材料。菩萨造像在千佛岩尤为突出,组合多样,占比较高。

据《蜀中名胜记》记载,通江“西十里,有古佛龛。唐人题咏,风雨剥蚀,唯一碑粗可识,乃龙朔中壁州参军蔡洪雅创。又一碑,乃阿弥陀佛龛也”[5]。结合造像题记及风格,笔者认为通江千佛岩摩崖造像始凿于唐高宗龙朔年间,现对以上代表性窟龛年代作一初步判断,并就相关问题略作阐释。

第6龛位于千佛岩西南面较好的位置,结合题记可知其开凿时间早于第2龛。第22、25、35、38龛位于千佛岩南面较好的位置,崖面平整,高度相近,龛形较大,排列整齐,表明造像开凿前经过系统规划,开凿时间应当接近。第50龛龛形较小,布局拥挤,打破第50-1龛,开凿时间当晚于第22、25、35、38、50-1龛。

第2、35、50龛为外方内圆拱形龛,外龛敞口平顶,内龛有尖桃形素面龛楣,弧壁圜顶,平面呈宽U形或马蹄形。此类龛形常见于初、盛唐时期的 川北 地 区,如广元黄 泽 寺第51[6]、56龛[6]104,巴中 南 龛 第21[7]、27龛[7]49,西 龛 第10龛(开 元 三年)[7]260,水宁寺第10[7]427、11龛[7]428等。第2龛内龛左壁外侧有一则造像记,表明其开凿于唐高宗乾封元年(666)。第35龛外龛左壁有唐玄宗开元七年(719)王珣造释迦牟尼、观音及大势至的造像记,第35龛造像组合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第35-1龛造像组合为一佛二菩萨。造像记位于第35-1龛正下方,且与第35-1龛造像内容相符,应属于第35-1龛的造像记。此外,第35-1龛打破了第35龛的外龛左壁,因此第35龛开凿时间要早于第35-1龛。结合造像特征、崖面布局及打破关系等,笔者认为第35龛开凿于7世纪下半叶至8世纪初。第50龛有一则唐中宗神龙元年(705)题记,龛形较小,题记位于外龛右壁中上部位置,结合龛形与造像特征考虑,笔者认为其属于第50龛的造像记,因此开凿于公元705年。

第6龛造阿弥陀佛与五十二菩萨,碑2所指“阿弥陀龛”即第6龛,开凿于唐高宗龙朔三年(663)。阿弥陀佛与五十二菩萨分布于整个四川地区,但川北地区处于西方净土变流变过程中较早的环节,年代多早于川渝其他地区,如巴中南龛第33龛[7]54、梓潼卧龙山千佛岩第1龛(贞观八年)[8]、绵阳碧水寺第19龛[8]8-17等。此外碑2还提到唐高宗麟德二年(665)的造像活动,今虽已无法确定“□观音”为哪一龛,但毋庸置疑的是,千佛岩崖壁西南面在这一时期开龛造像较为密集。

第22龛为单层方形龛,敞口平顶,龛底有台基,平面成竖长方形;这种龛形在川北的广元、巴中分布较为广泛。造像记表明龛内为两身观音菩萨。观音信仰在我国极其广泛,巴中地区亦非常流行此两身观音像,与盛唐时期的南龛第30龛[7]52、第52龛[7]78等类似。结合造像特征及崖面布局,笔者认为第22龛开凿于7世纪下半叶至8世纪初。

第25龛造千佛。千佛题材在四川各地均有发现,川北地区千佛与四川其他地区相比,年代较早,龛较浅,多环三壁造像,千佛小而密,一像一龛,排列整齐,与巴中南龛第12龛[7]21、西 龛龙日寺第61龛[7]300、恩阳千佛岩第3龛[7]463、绵阳青义千 佛崖第6龛[8]179等 类似,年 代 多 为初、盛 唐时期。结合此处造像特征及崖壁布局,笔者认为第25龛与第22龛的开凿年代接近,为7世纪下半叶至8世纪初。

第38龛为仿木构密檐式塔。密檐式塔主要流行于唐高宗以后。塔内造像龛尖桃形龛楣、弧壁圜顶、平面呈宽U形,与第35龛类似。结合崖面布局与龛像特征,笔者认为第38龛应开凿于7世纪末至8世纪初。陈明达先生指出,“下层檐人字形斗拱和直斗重叠使用,除了西安大雁塔门楣石上的线刻画外,是仅有的例证”[1]。川渝地区石窟中,仿木构密檐式塔很少发现。密檐式塔在中晚唐时期的西方净土变中较为常见,四川现存地面上的密檐式塔年代较晚,多为两宋时期,如简阳圣德寺塔[9]、彭州云居院白塔[10]等。第38龛仿木构密檐式塔保存相对完好,且年代较早,是研究唐代建筑和佛塔的重要材料。

总体而言,千佛岩摩崖造像主要开凿于7世纪下半叶至8世纪初,其中西南面龛像年代较早,多开凿于唐高宗时期,南面龛像相对较晚,窟龛分布多经系统规划,造像时间较为集中,主要开凿于武则天及唐玄宗开元初期,均处于唐代石窟艺术最为繁荣的阶段。巴中地区7世纪晚期至8世纪初的造像不多,千佛岩的相关造像填补了该区域造像序列的部分空白。若干题记为我们判断造像的年代、风格提供了准确的标尺,其中唐高宗龙朔、麟德、乾封及唐中宗神龙年间的题记尤为重要,因年号使用较短,以往少有发现。值得注意的是,千佛岩部分窟龛仍遗留初唐时期的造像风格,为我们研究初唐造像艺术向盛唐演变提供了极佳的观察视角。

调查:邓宏亚、罗洪彬、谈北平、魏新柳、刘志强、郭振新、白彬

绘图:王昱峰、李发金

摄影:罗洪斌、邓宏亚

拓片:刘志强

执笔:白彬、谈北平、郭振新、席凯

参考文献:

[1]陈明达.四川巴中、通江两县石窟介绍[J].文物,1955(2):102.

[2]陶鸣宽.通江县的摩岩造像[J].文物,1957(11).

[3]李巳生.一佛五十菩萨和菩萨装佛[J].敦煌研究,1991(2).

[4]刘长久.中国西南石窟艺术[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39,40.

[5]曹学佺.蜀中名胜记[M].刘知渐,校.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378.

[6]四川省文物管理局,等.广元石窟内容总录:黄泽寺卷[M].成都:巴蜀书社,2008:94.

[7]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巴中石窟内容总录[M].成都:巴蜀书社,2006:35.

[8]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绵阳市文物局.绵阳龛窟——四川绵阳古代造像调查研究报告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116-134.

[9]袁守新,攀增松.简阳圣德寺塔[M].四川文物,2006(6).

[10]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四川分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522.

作者简介:

白彬(1966— ),男,四川省江安县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汉唐考古、宗教考古研究。

谈北平(1996— ),男,甘肃省庄浪县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汉唐考古、宗教考古研究。

THE END
打赏
海报
四川通江诺江镇千佛岩摩崖造像调查简报
白彬(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谈北平(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郭振新(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席凯(四川通江县文物局).原载于《敦……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