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通江诺江镇千佛岩摩崖造像调查简报

第35龛

位于崖壁南面下层中部,第33龛左上方,第38龛右侧。外方内圆拱形龛,内龛有尖桃形素面龛楣。外龛宽143、高172、深53厘米,内龛宽113厘米、高125厘米、深56厘米。龛向162度。外龛底部右侧略残,周围分布有榫孔。龛内造像均有残损,残存妆彩(图9)。

内龛环三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佛结跏趺坐于方形束腰台座上,头部、双手、双腿及台座残。佛像高65厘米,座高49厘米。佛具内圆外尖桃形头光,从内至外装饰莲瓣及连弧纹;内着僧祇支,外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右衣襟系于左肩;左手置于左腿上,右手残不可识。台座上部分两层,上窄下宽,前方中部有二凸出物,左右转角处亦各有一凸出物,残不可识。台座束腰处前方、左右转角处及左右侧各有一长条形凸起。台座下部前方两侧及左右转角处各雕一兽头,前方左侧及左转角处兽头残,左右侧兽头嘴张开,口中吐出莲茎。

二弟子立于方形台座上,面部及双手残。像均高64厘米,座高5厘米。弟子具双层圆形头光,着双领下垂式袈裟,下着长裙,跣足。左侧像右腿上部残,双足及台座风化,颈部青筋暴露,双手于胸前合十,身形较右侧一身清瘦;右侧像双手置于腹前,手中似托物,残不可识。台座均有主尊台座下部左右侧兽头口中所吐莲茎承托。

二菩萨立于圆形仰莲台座上,头部均残,具内圆外尖桃形头光,束髻,发辫垂肩;戴项圈,中间有条形垂饰,璎珞自项圈两侧下垂,于腹前呈X形相交后下垂及膝,折向身后,相交处饰一圆形物;斜披络腋,下着长裙,腰束带;帔巾自两肩垂下,于腹前横过一道,绕双臂后垂于体侧,跣足。左侧像左手残,像高69厘米,座高15厘米;左手上举于肩前,右手握帔巾垂于体侧。右侧像左肩及双手残,像高67厘米,座高22厘米;颈部二道蚕纹,左手握帔巾垂于体侧,右手上举置于肩侧,腰右扭。菩萨台座下各有一瓶,敞口卷沿,束颈鼓腹,瓶口伸出莲茎,承托菩萨台座。右侧瓶口左右另又伸出长茎莲叶。

二天王位于内龛龛口处,脚踩小鬼,头部、面部及双手均残;上着铠甲,下着战裙,腰束带,裙腰外翻,飘带于腿前横过一道,穿过腰带后垂于体侧,足着靴。左侧天王高69厘米,座高9厘米。天王双手持剑斜倚于胸前,腰右扭,双足踩于小鬼背部。小鬼头及双足残,高11厘米;四肢趴跪于地,上身赤裸,下着短裤,腰束带。右侧天王双足残,像残高70厘米,座高9厘米。天王右手似叉于腰侧,双足踏于小鬼双肩上。小鬼头及双足残,高28厘米。天王似游戏坐,上身赤裸,下着短裙,腰束带,跣足;左手立于左腿上,右手置于头部右侧。

左右壁近龛口处外侧各有一力士,均立于山形台座上,头、面部及双手残;上身赤裸,肌肉隆起;下着战裙,腰束带,裙腰外翻,飘带绕双臂穿过腰带后垂于体侧,跣足。左侧像残高74厘米,座高19厘米。天王左手握拳上举于头侧,右手垂于体侧,腰左扭;右侧天王上半身残,残高76厘米,座高20厘米。天王左手垂于体侧,右手上举于头侧,腰右扭。

第35-1龛

位于第35龛外龛左壁上部。圆拱形浅龛,宽40厘米、高48厘米、深6厘米,龛向250度。龛顶略残,造像风化残损严重,残留妆彩(图10)。

龛内造一佛二菩萨。佛结跏趺坐于方形束腰台座上,头、双手及双腿残。像高28厘米,座高13厘米。佛具尖桃形头光,肉髻;内着僧祇支,外着双领下垂式袈裟,袈裟下摆覆座。左手置于胸前,右手似置于腹前。台座下部有三层叠涩方台。

二菩萨似立于方形台座上,风化残损严重;尖桃形头光,束髻。左侧像高25厘米,座高4厘米;下身着裙,其余皆不识。右侧像高27厘米,座高4厘米,左肩可见帔巾覆肩,右腿侧可见帔巾垂下,跣足。双手似置于身前。二菩萨台座有自佛像台座下部伸出的莲茎承托。

THE END
打赏
海报
四川通江诺江镇千佛岩摩崖造像调查简报
白彬(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谈北平(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郭振新(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席凯(四川通江县文物局).原载于《敦……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