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通江诺江镇千佛岩摩崖造像调查简报
白彬(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谈北平(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郭振新(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席凯(四川通江县文物局).原载于《敦煌研究》 2020年第6期
内容摘要:四川省通江县千佛岩摩崖造像现存63龛,是一处纯佛教造像点。造像规模较大,题材丰富,其中以释迦说法、阿弥陀佛与五十二菩萨、千佛、密檐式塔等最为突出,且初、盛唐纪年题记较多。结合题记和造像题材推断,千佛岩摩崖造像始凿于唐高宗龙朔年间,终于唐玄宗开元年间。第38龛所造仿木构密檐式塔,保存较好且年代基本明确,是研究唐代建筑和佛塔极为重要的材料。
关键词:千佛岩;摩崖造像;唐代;仿木构密檐式塔
一、造像点概况
千佛岩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诺江镇千佛村三组卧龙山南侧及西南侧崖面上(图1)。现存造像63龛、碑3通、题记8处及禅窟1座。造像风化残损较甚,残存后代妆彩。造像点于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南侧崖壁呈东西向,共34龛,可分3层,上层自左向右为第17—15、8龛①,中层自左向右为第42、41、38、34-1②、34、31、30、25—23、50-1、50龛,下 层 自 左 向 右 为 第39、40、37、36、36-1、35、33、32、28、29、29-1、27、26、22、54—51龛。崖壁上部有两道横向凹槽,贯穿整个崖壁,崖壁遍布榫孔。西南侧崖壁呈东南—西北向,共29龛,主要分两层,上层自左向右为第7、5、4、4-1、3、2、禅窟、1-4、1、1-3龛,下 层 自 左 向 右 为 第6、14—12、12-1、11—9龛。第6龛左侧自上而下为第46—49龛,第6龛右侧为第6-1龛,第6龛下方窟龛可分两排,自上而下第一排为第43、21—19龛,第二排为第45、44、18龛(图2)。崖壁西南面造像风化残损较严重,崖壁顶部有一横向凹槽,贯穿整个崖壁。崖壁南面有清末民初搭建的穿斗式双重檐建筑物,崖壁西南侧有现代搭建的建筑物。陈明达[1]、陶鸣宽[2]、李巳生[3]、刘长久[4]等先生先后撰文,对造像点部分龛像略有介绍,绝大多数龛窟迄今未见完整披露。
200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期间,通江县文物局对千佛岩摩崖造像进行了系统编号,共编54龛。2015年7—8月及2019年7—8月,四川大学考古学系与通江县文物局组成联合考古队,先后两次对千佛岩摩崖造像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古调查。此次调查在不改动原编号的基础上新增9龛,分 别 为 第1-3、1-4、4-1、6-1、12-1、29-1、34-1、36-1和50-1龛。兹将代表性龛像简报如下。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