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翀字九霄,生于明正统十年(1445年),通江县麻石乡虎台溪人,广东道监察御史。成化十一年(1475年)考中进士。年方三十,才情横溢,思如泉涌。写<赐进士琼林宴恭纪>“内厨良酝出东华,宴罢琼林意气佳。春色映袍分御柳,酡颜生脸衬宫花。丝鞭缓着随归路,骏马骄嘶踏软沙。十里杏花红似锦,不妨和月带回家。”表现出欢欣鼓舞,积极向上的思想。
出任山东如皋县令,清慎勤明,有政声,誉为“绾章花县”。嗣调泰州巡抚,兴利除弊,济危扶困,又称“克宣恺悌之化”。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孝宗即位,诏天下举异才,向翀奉诏入京,“枫宸对策”。从“土木之变”到“平固原盗”,侃侃而谈,博学多闻,既谈了英宗重理国事以来的成就,又谈了宪宗即位的弊端。义正而词严,知深而见广。孝宗嘉其才,即命为广东道监察御史。皇帝赦曰:“朝延设监察御史,欲其振纪纲,以励风俗,以弼成国家之治,厥任匪轻。苟非公明克慎之士,弗克称焉。尔广东道监察御史向翀对策枫宸,绾章花县,克宣恺悌之化,爱擢风纪之司。惟历岁之滋深,视激扬之益著,兹特进尔文林郎,赐之赦命,以为尔荣。夫官以察为名,以言为职;在明大体而略细故,扶君子而抑小人。其益端尔志,坚尔守。毋私于法,毋挠于势,毋许以为直,毋苛以为能,明以烛之,公以行之。懋修不懈,以副联耳目之守。钦哉。”
宪宗即位初(1465年)虽一时打破了宦党邪派专权的局面,但他深居宫中,专与太监韦舍、妖人李子龙等讲究淫药,从不见臣下,致使邪派官僚梁芳、李孜省等爪牙,把持朝政,打击正派人物,陷害忠良。正气不张,奸邪滋生,斗殴,杀人事件随处发生。商业走私,珍珠、香科等奢侈品大量流入。世风日下,社会秩序混乱。孝宗即位要铲除梁芳、万安等宦党邪派,整顿社会秩序便不得不依靠正派,起用刘健、李东阳、谢迁等将梁芳、万安等邪派人物一千余一一论罪。向翀就是在孝宗当皇帝实行改良政策的历史条件下任广东道监察御史的。
向翀入粤,即按诏封行事,下了一道文牒,以昭官民:“凡行劫杀人者严惩,斗殴伤人者查办,海面往来者验证通行,外运物资,无官府公文者一律扣留,珍宝,香料及其它一切奢侈品,除“朝贡”者外,一律不得私运,不准入口,岁征民赋,按期纳缴,无诏示者一律不得敛征,广开言路,庶黎府县吏卒,对作奸犯科之事,均可直谏谏直陈。”
广东道管辖五岭山脉以南的大片士地,包括现在广东、广西全境,湖南南部大半部,江西西南部,福建西南部。在向翀任广东道监察御史这段期间,查阅“孝宗本纪”在这片土地上,曾有这样一些事件:
弘治四年十二月,莉王见潇有罪,废为庶人,七年免湖广被旱税粮,八年三月壬辰,免湖广被灾税粮,九年八月壬寅免湖广被灾秋粮;十一年十一月甲午,罢广东采珠,同月乙酉罢福建织造采布,十一年免广东、广西被灾税粮,十二年免湖广被灾税粮,十四年免湖广被灾税粮,十五年五月庚子,免广东、广西被灾秋粮,十六年九月丁丑,振湖广被灾军民,十七年十二月甲申免湖广被灾秋粮。
向翀任广东道监察御史,所作的决不止上述事实,上述事实也不一定全是他所作的。不过从上述事实中,可以看出一点眉目:“以察为名,以言为职,在明大体而略细故,扶君子而抑小人的广东道监察御史向翀,在贯彻执行孝宗的改良政策中是起了积极作用的。
1505年孝宗宴驾,武宗即位,原来“勤政爱民,兢兢业业于保泰持盈之道”的刘健、李东阳、谢迁等遭受打击排斥。有以下事实:正德元年十月,遗散刘健、谢迁回家。正德元年十二月,廷杖戴铣(王守仁上疏为戴铣说话,又杖王守仁五十)。二年三月,诬蔑推行改良政策的韩文、李梦阳等五十七人为奸党分子诏榜于朝堂,四月,逮南京巡抚、右副都御史艾璞下狱,十二月,逮顺天府丞赵璜下诏狱。三年正月,逮李东阳下锦衣卫狱;三月,逮御史涂桢下狱死,同时,逮前总制三边都御史杨一清下狱死,四月,逮御史王时中下狱,六月执朝官三百余人下诏狱;同时,逮前户部尚书刘大夏,南京刑部尚书潘蕃下狱;十月陕西举人郝序下狱。
正德四至五年,是宦党刘瑾执政,打击迫害孝宗时期实行改良政策的一批忠贞之士最猖獗的时候,向翀是在这段时间,离开广东道的。“毋私于法,毋挠于势,毋以许为直,毋以苛为能”的向翀,在推行孝宗的改良政策时,是一员得力的猛将,当刘瑾、马永成、邱聚、谷大用等一批坏人执政时,向翀是被打击排斥的对象。从南方回到通江,给他加上了“盗窃国宝”的罪名。向翀是“报国心犹对日丹”(见“别怀弟”一诗)的爱国之士,目睹那样残酷的现实,又受那样不白之冤,内心是很痛苦的,“忠而被谗,信而见疑”,从诗作中流露了这种思想痛苦:“失足何年悟,长悬不解忧。三生从顺去,须得早回头。”表现了作者的愤怒与悔恨心情。
向翀回通江,隐居于虎台溪,放浪形骸,沉缅于大巴中无限美好的风光中,以饮酒写诗抒发心中的苦闷。“丞相高齐久就芜,青松留得伴浮屠,两山耸翠依楼阁,一水当轩滴鉴湖,暂住玉聪陪杖锡,献奇鸾凤看菖蒲。兴阑归去斜阳外,古柏枝头无数鸟。”(“游嘉祜寺”)。
嘉祜寺在县城南岸,为唐宰相郑畋住地遗址。,明初建文帝曾隐居于此,写“题嘉祜寺”七律一首,最后两句为“百官知我今何处,惟有群鸟早晚朝”,作者以自己的遭遇,联想到建文帝的凄凉晚景,不禁引起了共鸣。
向翀死于正德十五年(1520年),终年七十五岁。任广东道监察御史的“诰封”,朝简(两把,一为象牙,一为驼骨)“海杯”及“玉石屏”,象牙象棋这几件东西,除“诰封”在十年混乱中毁去前半截外,其余都完整无缺,这是向翀留下的珍贵文物。
墓碑正面(据说是WENGE中用雷管炸药毁其碑身),右边刻着上述碑文,左边镌刻的是朝廷颁发给向翀的诰封文:
奉天承运,皇帝敕曰:朝廷设监察御史,欲其振纪纲而励风俗,以弼成国家之治,厥任匪轻。苟非公明克慎之士,弗敢称焉?尔广东道监察御史向翀,对策枫宸,绾章花县,克宣恺悌之化,爰擢风纪司,惟历岁之兹深,视激扬之益著,兹特进尔阶文林郎,赐之敕命,以为尔荣。夫官以察为名,以言为职,明大礼而略细致,扶君子而抑小人。其益端尔志、坚尔守。毋私于法,毋挠于势,毋讦以为直,毋苛以为能。明以烛之,公以行之,懋俢不懈,以副朕耳目之守,钦哉!
——弘治元年四月二十二日
参考:
1.《明史》,《孝宗本纪》
2.《萌史纪事本末》《弘治君臣努》
3.《明史纪事本末》《刘瑾用事》
4.《明清人物论集》上
5.《中国通史简编》
6.《向氏宗谱》
7.《通江县志》
文中首辅万安与向翀为对立阵营,但为何万安要为向翀之母赵孺人写碑之?
君子和而不同
[…] 五、向翀(明) […]
[…] 向阁,历史上“通江四贤”之一,字子延,号南津,进士,通江县斯水溪人(今属广纳镇金光村)。向翀之孙。其父向棨,翀之次子,监生,任蜀典簿,其家由虎台溪迁至比邻之西顺溪(今属广纳镇金光村,人称“澌水溪”);向阁生于斯长于斯,最终又叶落归根葬于斯。明代嘉靖三十七年戊午举人,先任凤县知县,迁平凉固原通判,督三边军饷,上筹边十二策,迁藩府长史。“先是,通邑产茶,岁输本色解陕边易马,应斯役者辄颁家,且多途毙。公应礼部试,谒内江黄门何公起旗,揭呈积弊,何因具题,蒙改折色,邑人至今便之。”卒后崇祀乡贤。为县城南“四贤祠”中“四贤”之一。向阁与次子向兆麟(禄丰知县)、嫡孙向玉轩(翰林院侍讲)、侄孙向胤贤(陕西布政使)——一门两举人两进士,成为一个时代的佳话。 […]
[…] 向翀,字九霄,三合乡人,明成化十一年(1475)乙未科进士,任如臬知县、巡按山东、广东道监察御史。 […]
我是虎台溪分支,但是在这找不到我们虎台溪的辈分流派。我只记得有(贤玉丙朝堂,思礼正家方)注解:思或师
好像出了一本向氏族谱,里面有“虎台溪”,具体记不得了,请多查找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