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县教育发展历程
通江元有学宫,明建庙学。自宋迄清,科中榜眼1人,进士46人(其中武进士36人),举人52名。还有副榜6人;贡生121人,恩贡44人优贡2人,拔贡16人,岁贡184人。明清两代就学于京师国子监之贡生就达360人。
儒学始于元代,历经明清,日臻完善。乾隆年间,县建“东皋书院”。同治三年(1864),再建“垂云书院”,未久,“腾蛟书院”诞生。随着书院建办,义学私塾继起,道光六年(1826),县办义学15堂,私人办学3堂,至光绪末,全县共有义学18堂,私塾265堂。满清末年,科举发、新学兴,初等、高等小学建立,书院、义学停办。至宣统二年(1910),全县共有初等小学堂50所,国民学校22所,高等小学堂2所。宜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中华民国建立。
民国时期,新学不断发展。诺江镇高等小学堂、城南女子小学堂、县立高级女子学校,通南联立高级小学,通江县第二、三、四、五、六高级小学相继建立。民国十六年(1927)秋,通江县立初级中学诞生。至民国二十年(1931),全县共有小学137所,初中1所。
民国二十一年(1932)冬,中国工农红军入川进驻通江,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旧制废除,教育由川陕省苏维埃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领导,规定了教育方针,建办了中学、小学、中等专业学校和专业班,并在许多地方举办了识字组、读报组、俱乐部,开创了通江劳苦民众掌握和享受教育权利的新纪元。
1935年3月,红军撤离通江进,民国通江县政府迁回,教育恢复旧制。施行“政教合一”之际,蒋介石“手谕”规定:各乡(镇)中心国民学校校长由当地乡(镇)长兼任。
据民国三十五年(1946)的统计,全县教育在原有基础上新增简易师范学校1所,中心小学已发展到19所,国民学校增至164所。抗战胜利后,教育事业每况愈下。据民国三十八年(1949)统计,全县国民学校已由181所裁并为121所。全县当时178350人(男:89970人、女:88481人)中,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占0.01%受过中专(含高、初中)教育的占0.3%,受过小学教育的0.67%,初识字的9%。
后面暂无资料。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