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名医阎履丰

阎履丰(1879-1935),通江县九层乡(现属洪口镇)阎家垭人。

阎履丰6岁入学,边攻儒学边攻中医,“四书五经”成诵,脉诀、药性、汤歌烂熟,1911年赴保宁“府试”,适因辛亥革命停考而未如愿。归家后,在本地授业行医,每生年收学费仅一升米,使穷人子女皆有读书机会。为提高医术,拜名医王廷胡为师。履丰文学功底厚,对医理的理解能力强,深得其师宠爱,并悉心教诲。几年后,履丰成为方圆几十里闻名的中草药医生。教书之余,不是为人治病,就是给人撰碑文。他的学生亦多兼学医术,有些后来也成为当地的名医。

1921年,履丰以700吊钱为本,在家中办了个中药铺。他为穷人看病,有时不但不收诊费,而且还酌情减免药费;若给富豪治病,不仅要轿迎马送,并且加倍收取诊药费。因此,虽经营药铺多年,但家境依旧贫寒。

1933年5月,红军占领通江后,乡苏维埃主席王刚庭登门拜访,求他到红军医院工作。当时阎履丰已54岁,再则上有双亲,下有幼子,实难离家。但他想到为红军治病,还是毅然去了。

履丰在医院夜以继日地工作着。一天半夜,一位红军连长患急病,履丰诊断为“封喉症”,遂亲自配制草药给他煎服,待病员脱险,已是旭日临窗了。

医院常缺药,他则抽空与护士汪有娃、彭仕明一起上山挖药,自自制自配,解决了缺药问题。

1934年2月,阎履丰经杨成元举荐,调到王坪红军总医院工作。他去后,针对当时的流行病和总医院的中医生进行认真探讨,用廉价的中草药土方子医治当时流行的伤寒、痢疾,效果很好,曾几次得到政治部主任张琴秋和院长周光坦的表扬。

1935年2月,红军撤离通江,履丰来不及与家人道别,就随军西进了。这一年长征在川西途中,他因年老体弱、积劳成疾,不幸病故,终年56岁。

来自《通江统战志》第五篇

THE END
打赏
海报
红色名医阎履丰
阎履丰(1879-1935),通江县九层乡(现属洪口镇)阎家垭人。 阎履丰6岁入学,边攻儒学边攻中医,“四书五经”成诵,脉诀、药性、汤歌烂熟,1911年赴保宁“府试……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