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口之下流十五里有溪曰“龙门”,以山势蜿蜒,溪扼其冲而为上汉河、下巴渝之通衢也。夏秋之间,雨盈沟浍,行旅病涉。里人议建桥梁,以工程浩大未果。郑公眉山先生奋然曰:“平地为山,视其所志,禹凿龙门,只是克勤耳。诸公任劳,愚任其怨。”

时光绪甲申,余主讲公山书院,眉山寄以薄函,嘱转请印押。旋即邀集亲邻,鸠工采石咸踊跃经营,不受薪水。乐善好施者,皆大欢喜。

越乙酉十月落成,约计两载,费二千金,即名曰“龙门桥”。横列三洞,蔽以桥亭,像镇江王,刊碑勒石,永言保之,不骞不崩。盖是役也,非诸公不能葳其事,非眉山不能集其成。

异日都人士掇巍科,拖青紫,驷马高车而过者,相观而叹曰:“此某某毅力精心,相与克成,故能。俾吾人效河鲤之登也!岂不懿欤!

(清·李炳南

白话文翻译如下:

在大河口下游十五里的地方,有一条名叫“龙门”的小溪,因为山势蜿蜒,小溪正好处在交通要道上,连接着上游的汉河和下游的巴渝地区。夏秋季节,雨水充沛,沟渠满溢,行人过河非常困难。当地居民讨论过要建一座桥,但因为工程太过庞大,最终没有实现。郑公眉山先生激昂地说:“把平地变成山,取决于人的志向;大禹开凿龙门,不过是勤奋努力而已。各位承担劳苦,我愿意承担大家的抱怨。”

在光绪甲申年,我主持公山书院的时候,眉山先生寄来一封信,嘱托我帮忙办理印信。随后,他召集了亲戚邻居,大家一起积极筹备,采石建桥,都不计较报酬。那些乐于行善的人都非常高兴。

到了乙酉年十月,桥梁终于建成,大约用了两年时间,花费了两千金,这座桥被命名为“龙门桥”。桥上有三个洞,上面建有桥亭,刻有镇江王的形象,还立了石碑,永远保护这座桥,确保它不会倒塌。这项工程,如果没有大家的努力是无法完成的,如果没有眉山先生是无法聚集大家的力量共同完成的。

将来,那些来自都城的人,取得了显赫的科举成就,穿着华丽的衣服,乘坐高头大马的车经过这里时,他们会相互观看并感叹:“这是某某人的毅力和精心之作,大家共同努力才得以完成,所以我们才能像河里的鲤鱼一样顺利过河!这难道不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吗!”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