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1949:川东革命老区的红色报刊
五、1945—1949:反独裁反内战求解放的报刊
1945年8月初,在苏、美等盟军的协同下,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华南抗日纵队与国民党军队一起,举行全国规模的对日大反攻,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宣告抗日战争胜利结束。这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无数次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中首次获胜。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和民族独立,要求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但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为维持其独裁统治,对解放区发动了军事进攻。这样,在1945年至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争取和平民主、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统治,发动了“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解放战争。
在川东国民党统治区,广大民众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爱国民主运动日益高涨,形成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的第二条战线。这一时期川东的进步报刊,表达了人们反蒋的正义的呼声和对解放战争取得节节胜利的喜悦之情。1945年春,中共党员王远智受中央南方局派遣到达县开展革命活动,组建以达县中学学生为主的“燎原学术社”,出版《燎原》壁报。内容为暴露黑暗,赞颂光明,展望即将燎原的革命烈火。共出50余期后被查封。1945年9月,宣汉县南坝精英中学成立“小灯社”,创办《小灯》半月刊,八开八张,图文并茂。进步师生向宗先、刘中芝为骨干。该壁报宣扬民主政治,鼓励师生追求真理,认清革命形势,做一盏照亮黑夜的小灯。出版20余期后,因思想激进,1946年12月被迫停刊。1945年10月,也是在宣汉南坝精英中学成立了“普金社”,出版《普金》板报和壁报,以刊登文艺作品为主。任登凡、王才欣为骨干。其宗旨为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伸张正义,抨击时弊。1946年冬因“异党”嫌疑被当局取缔。
1946年,达县南岳小学邓兴丰创办了《惠风》油印小报,该报主要刊登解放区的消息,宣传革命,揭露国民党的黑暗统治,1948年初停刊。1946年夏,邓志刚在邻水创办《教育知识》旬刊,版面为对开,石印。发行至重庆、成都、上海、南京等地同乡会、同学会及县内学校、机关、团体。内容以宣传民主政治,反独裁、反内战,反映教职工呼声为主。1948年3月,因参加该刊的中共党员和进步人士被通缉而停刊。1946年秋,县达中进步老师李冰如与学生梁上泉、蒲心诚在校内创办《三友》壁报,出版《三友》诗画专刊,揭露国统区的黑暗,唤醒民众反对反动统治。1948年《三友》更名为《秋星》壁报,继续以文艺形式揭露国民党当局的黑暗统治。1946年中共党员苟治平受组织派遣回通江开展工作、发动群众,创办《曙晖》壁报,共出二期,被查禁。
1947年,由陈恩泌发起组织20余名青年在渠县青龙乡建立“青年励志笃行学术研究社”,出版《励志月刊》壁报,全开张,每期2至4张。内容以介绍科学和社会知识,针砭讽刺国民党当局的丑恶行径为主,意在团聚进步青年和民众进行民主活动。1948年9月,出版20多期后因龙潭起义失败而停刊。
1948年9月,中共巴中奇章中学地下组织创办了《大公报》油印小报,以冲破国民党当局对人民大众的新闻封锁,宣传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和解放战争不断取得胜利的消息。该报由党组织传送到通江、南江、巴中、平昌等地。至1949年12月,通、南、巴、平解放后才停刊。
1949年春,中共大竹中山党委创办油印小报《胜利报》,旨在介绍解放战争的大好形势,鼓舞民众迎接胜利。出版5期后停刊。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宣告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三十年来,川东革命老区的人民在为争取民族独立民族解放的战争中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在这三十年不寻常的斗争中,川东革命老区的红色报刊发挥了不可代替的积极作用,它记录了三十年来川东人民革命斗争的光辉业绩,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川东革命文化的英雄篇章。毛泽东指出:“在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中,知识分子是首先觉悟的成份”,[1]223“起了某种先锋队的作用,……就是带头作用,就是站在革命队伍的前头”。[1]529当年生活和工作在川东国统区的革命的或进步的青年知识分子,为川东红色报刊的创建、出版、发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中许多人在这三十年为争民主、争自由,求真理、求解放的浴血奋战中先后牺牲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但历史不会忘记他们,人民不会忘记他们。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8.
[2]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3]李大钊.《晨钟》之使命[J].晨钟报:创刊号,1916(1).
[4]达县地区党史办.川陕革命根据地斗争史[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35.
[5]陈正平.巴渠民间文学与民俗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276.
[6]徐向前.历史的回顾[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8:231.
[7]程世才.悲壮的历程[M].北京:春风文艺出版社,1959:78.
(陈雪涛,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1年7月第21卷第4期)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