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1949:川东革命老区的红色报刊
摘要:川东革命老区在1919—1949这一国民党统治时期,发生过如火如荼、史无前例的革命文化活动,它是川东革命斗争史、地方文化史上极不寻常、彪炳千古的独特的红色文化。其中的红色报刊,成为了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
关键词:川东革命老区;红色报刊
川东革命老区在1919年至1949年这一国民党统治时期,发生过如火如荼、史无前例的革命文化活动。这些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革命文化活动,以及在中国共产党影响下,由爱国进步人士、民主党派人士开展的爱国文化活动,成为了川东革命斗争史、地方文化史上极不寻常、彪炳千古的独特的红色文化。其中的红色报刊,在“五四”运动以后如雨后春笋,不断破土而出。在国民党反动派的严酷禁毁、打压下,这些红色报刊又如扑不灭的烈火,烧不尽的春草,彼伏此起灵活机动地顽强战斗着,使她“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1]805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
一、1919—1924:“五四”的疾风催生了川东的革命活动和红色报刊
在“五四”前夕,新文化新思想已开始在川东各地广泛传播。1919年5月,邻水县熊吉(1891—1926)出任县立第一高等小学讲习和女子高等小学校长,受新文化运动影响,积极倡导民主,引导师生阅读《新青年》、《学生杂志》、《白话书信》等进步书刊。达县教育会长、教育局视学戴志安(1894—1934)和绥定联合县立中学教师陈慕勤(1892—1933)等,在学生中秘密散发《极乐地》、《改造社会》等读物,宣传反封建军阀专制,提倡自由平等思想。达县县立中学教师张鲤庭(1887—1933)在学校组织“读书会”,指导学生阅读《新青年》、《新潮》等书刊,引导学生关注政治时事。1919年5月,闻知“五四”运动爆发,大竹中学、一小师生即集会游行示威,声援北京的爱国学生行动。
1919年7月初,邻水县第一高等小学教师冯子意等人在教育局长熊吉的支持、赞许下,组织宣传队,开赴县内各主要场镇宣传“五四”精神,《新青年》、《新潮》、《学生杂志》、《语丝》等新文化刊物在县内广泛流传。1920年渠县“劝学所”视学蓝经惟将蓝家世代经营的“同茂中药铺”改办成“同茂书局”,发行新文化书刊,传播新文化思想。
1921年12月,后来成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的吴玉章(1878—1966)来达县。此时他已接受了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应邀在达县教育会(今达州市柴街徐公祠巷)礼堂,向城区中小学教员及部分进步人士演讲《全川自治联合宣言》,接着又在“绥属联中”礼堂发表了题为《现代中国之命运》、《中国青年的曙光》的演说,极力倡导和宣传民主革命,启发进步青年对中国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1921年秋,后来成为共产党人的戴志安从上海考察回来后,以教育局长兼达县第五高级小学校长的身份,率先在学校悬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孙中山和达尔文的画像,组织师生学习进步书刊,教唱革命歌曲,要求学生用白话写作文。
1921年5月1日在达县城创刊的《萼山钟》报,是万源县旅外学生会和留绥(即绥定,今达县)学生会自筹资金合办的一份进步报纸,由娄元亮、李家俊等人发起。它是“五四”以后在川东地区较早出现、且影响较大的一份报纸。设有社论、专论、特录、短评、杂感、通信、县事近闻等栏目,双月刊,初为16开油印合订,第三期改为石印,八开版面。1923年9月1日第七期起,移至北京出版,改为铅印四开报,登记为“中华邮政特准挂号之报纸”,由“四川万源旅外学生会及万源留绥学生会编辑兼发行”,“通信由北京大学收发科转”。发行最多时一期可达1500份,每期刊载近7000字,它直接邮寄到订户手中。至1926年因受反动当局阻挠和破坏而终刊。
1923年由北京大学法学系学生余旭等倡议,成立了邻水旅京同学会“古邻社”,出版社刊《古邻新潮》,宣传新文化、新思想。后,旅京、旅沪、旅蓉的学生又创办了《新邻》、《莹光》、《邻水旅省学生》会刊等杂志在县内外发行。特别是《新邻》杂志,经李大钊等人指导,还成为具有全国影响的宣传马列主义的阵地。该刊从1923年办至1927年初,共铅印出版30期。还有《邻水民众》、《教育知识》、《邻风报》、《邻碚报》等一大批报刊,虽办刊时间不长,但在启发民众进步,革新社会中产生过积极影响。
1922年秋,巴中籍北大毕业生赖虚室返乡任巴中中学校长,利用学生集会,向学生演讲1919年北京大学发起“五四”运动的实况和自己参与运动的亲身经历。同时,将带回的《朝曦》、《湘江评论》等10多种进步书刊交师生传阅。
1923年学校又增订了《新青年》、《创造》等刊物。
1924年2月,巴中中学师生高唱国民革命歌,到农村发动群众,每到一处,捣毁城隍庙、东岳庙、龙王庙、龙母宫和祠堂的神像,以破除封建迷信。
“中国最早的共产党员”王维舟1923年返回家乡宣汉,组织“共产主义小组”,宣传马列主义,高举反对旧文化旧道德,倡导新文化新道德的旗帜,在清溪场院创办“新群女校”,积极开展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
1925年接任宏文学校校长,在清溪场五贤祠设立“群化书报社”,陈列北京、上海、成都等地出版的《晨报》、《新潮》、《新青年》、《觉悟》、《创造》、《国民公报》、《四川学生潮》等报刊,以及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人的著述。
1924年,黄埔军校第四期学员徐德,给故乡大竹亲友寄回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和《共产党宣言》、《新社会观》等读物,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的著作开始在知识分子中传阅。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