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农村工作的好经验。

红军在解放通、南、巴以后和1933年5月20日粉碎田颂尧的六路围攻以后,立即抽出了大部分干部、战上,组成工作队,分片包干,深入广大农村,紧紧依靠广大工农大众,迅速建立政权,分配土地,搞好和发展农业生产。这样形成从“生根”、“开花”到”结果”的“一条龙”的工作方法,很快取得丁农业生产大丰收的丰硕成果。在这个时候,红军和苏维埃各级领导深知:农村如何,农民如何,农业生产如何,乃是决定革命成败的关键所在。因为当时在苏区产业工人还很少,很少,而决定革命命运的就只能是农民,是农民中的贫、扉农。如果说,粉碎军阀的围攻是建立根据地的条件,那么,发展农村的革命和生产形势,则是巩固苏区的基础和关键因索。因此,红军和各级苏维埃政府,始终是把发展农业放在重要位置上的,像打仗一样,身先土卒,以身作则,和农民兄弟一起努力搞好农业生产。

当时,领导和参加农业生产的有红军工作队,各级苏维埃政府,工会,贫农团,少共,少先队,童子团,妇女生活改善委员会等,在这些基层组织和干部面前,其主要任务是打仗、扩红、生产。往往是:“才是冲锋陷阵杀敌人;又还挥汗劳作做庄稼”,为工农解放而和敌人拼杀;为工农幸福而在田间劳作。

1933春季,战斗在南江太平山的红73师与红11师的师,团长一级的干部,在和敌人塵战的空隙里,都参加了当地的春耕生产活动。多次率领部队机关工作人员给农户彭荣华等5户农民栽秧子。⑥

1933年5月至6月,在反敌人三路围攻以后,方面军副总指挥兼73师师长王树声,副师长李铁,红11师政委张广才,师政治部主任黄超等人,以“战场上消灭敌人,劳动中爱护工农”自励,在南江的三溪铺,关路口一带,经常参加农业生产劳动。⑦

红军中的高级将领、在戎马战斗中,不忘记农业生产劳动,这对当时的生产事业的发展,无疑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使根据地以农业为中心的各项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领导和参加农业生产的有县、区、乡、村苏七地委员会委员(主席),一个地方的农业生产的好和坏,土地委员(主席),是要负主要责任的。同时,每个村苏,还选出了两个生产队长,一个管理红军家庭和老弱病残的生产及代耕工作;一个组织领导好全村的农业生产,办理耕牛、农具、种子和劳力的互助合作。⑧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一种新制度的建立,特别是新生的红色政权的诞生,是很容易在农业上出差错的。一为,中国共产党人正在进行前人所没有进行过的事业。问题的关键是,当年根据地的领导者,始终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按川陕苏区实情办农业,为人民谋幸福”的宗旨而发展生产。因此,川陕苏区时期的农业和农业生产是成功的,正确的,成熟的和有功绩的。

概括苏区发展农业和农业生产的成功之处在于:

(1)–切从实际出发办农业;

(2)以粮食生产为中心和重点而搞其他经济建设;

(3)充分认识和利用现有基础和条件,努力办好农业;

(4)以为民谋福利发展生产;

(5)先与之于民(土地和资金等)然后取之于民(公粮和筹积支前物资等),用之于民;

(6)领导农业的机构精干,有力;

(7)工作人员吃苦耐劳,廉洁奉公;

(8)领导带头搞好和领导农业;

(9)经常宣传教育农民;

(10)政策稳定。

川陕苏区时期的农业和农业生产发展,是盛世之治的重要的标志。

注释:

①南江党史资料汇集。

②《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文献汇编)。

③据(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文献汇编>资料统计。

④红光乡党史资料汇集。

⑤下两区党史资料汇集。

⑥⑦大河区党史资料汇集。

⑧(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文献汇编)。

(孙天福,《南江文史》第七辑)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