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贡总兵:刘清

刘清以拔贡而充县令,凭借“青天”之名,屡征川、鲁的白莲教起义,从而当上了山东登州、曹州之总兵;为清王朝建国一百多年来文员改武职之第一人。

刘清(1741—1827),字天一,号松斋,贵州省贵筑县广顺(今长顺县广顺镇)人。刘清儿时,天资聪颖,于书无不读,尤嗜《左传》,识兵法,乾隆丁酉为拨贡,后充四库馆誉录。

乾隆四十九年(1784),刘清年逾四十被议叙县丞,分发四川,五十四年,补冕宁县丞。由于刘清居宫清廉,作风正派,兼之爱民如子,所得廉俸尽施于人,因而被民称为“刘青天”。

乾隆五十七年,刘清由于勤政,民望甚高而升任南充知县。

嘉庆元年(1796),川、楚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白莲教起义,随后迅速波及到陕、豫、甘等省。作为统治阶级中的一员,为了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刘清恪守“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封建训诫,积极投入这场镇压人民起义的洪流中,以其“天挺异才”及“青天”魅力而崭露头角,在围剿川东的白莲教义军时,这位五十五岁的地方官,率领乡勇配合官兵积极参战。

由于刘清居官清廉,口碑甚好,因而义军尊其名而不与其作对。刘清正利用了义军的这种心理,便在军中旗号上写上“刘青天”三字,以壮声威,义军看见刘清旗号时,往往引避,以免冲突。因之而多次挫败义军的进攻。方山坪之战,刘清大败巴州白号教军罗其清部及通江蓝号教军冉文俦部;在巴州江口,又大败东乡号教军王三槐部,从而得到川督宜绵的赏识。

然而刘清毕竟与那些残酷屠杀人民的刽子手不同。他目睹了官场的腐败,更清楚和珅、毕沅(两湖总督)、福宁(巡抚)、陈淮等人鱼肉百姓、聚敛巨财的丑恶行径。作为一个有良知有道德的人,刘清唯一能做到的是“出污泥而不染”,做一个清廉自守,为民办事的父母官。实际上刘清无力改变现实中的种种弊病,其所作所为仅仅是替摇摇欲坠的封建王朝修补漏洞和粉饰太平。从另一面来说,刘清来自于西南边陲的贵州,了解民生之艰难;在作地方官的日子里,更清楚苛捐杂税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刘清明白人民的反抗与政治的黑暗不无关系,因此在对待白莲教起义的问题上较有理性,也有分寸,行动上往往显得十分矛盾:他一面“出营杀贼”,对“犯上作乱”的义军施以镇压之权;一面“入营抚贼”,对义军“如慈母训挞婴儿”循循善诱,劝其归顺朝廷,重返田园。

虽然义军痛恨封建统治者,然而对刘清却情有所钟。刘清曾多次前往义军营垒招抚,义军对这个爱民如子的“刘青天”“开垒列队,迎送如礼。”即令是义军领袖王三槐受骗被俘后,义军仍对刘清以礼相待,亦不加害。

值得一提的是刘清与川东白莲教领袖王三槐有着不解之缘。嘉庆元年,刘清奉令去招抚王三槐,当他步入对方军营时,义军露刃瞪视,态度极不友好。然而刘清不以为意,神情从容,冒刃前进,直抵王三槐卧榻,对着冷漠的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劝其放下武器,重作良民。谁知王三槐听若罔闻,不为所动,但出于礼貌,还是亲自护送刘清回返官兵军营,借此窥探对方虚实。

嘉庆二年,刘清再次请求前往招降王三槐。这次王三槐一反前倨之旧态,拜见刘清,表示愿意归顺朝廷。但刘清了解对方不是平庸之辈,也不是三言两语便能改变其观点立场的人。为了不辱使命,刘清仍坦诚相待,向其宣布国家威德,令其十八日投降。由于担心王三槐有诈,宜绵与刘清商议后作好准备,以防不测。宜绵于是派大员偕刘清前往双庙受降。

十八日这天,在受降仪式上,王三槐跪称“犯民”,显得十分卑微。可是那位大员却气势汹汹,不可一世,大骂王三槐为“死囚虏”指责其“犯上作乱”,王三槐不堪其辱,愤然站立,高喊为公正平等而造反,言罢,急步而出,骑上快马返回军营。这次招降又宣告失败,谁知事后那位大员却诿罪于刘清。若不是宜绵为刘清向朝廷求情,刘清纵有天大的功绩也难辞其咎。

嘉庆三年,川督勒保攻王三槐于安乐坪,久攻不下,无计可施,于是又派刘清前往招抚王三槐。此时刘清已擢升为兵备道,对这次使命亦无甚把握,但他没有想到的是,王三槐自恃前两次出入官兵大营无甚顾忌因而掉以轻心,自信勒保亦无奈他何,便轻率答应刘清去清营谈判,唯一的条件要有人质。勒保爽快答应了王三槐的要求,便派一贡生一都司为人质。王三槐毫无防备地来到官兵大营,可是勒保违背了诺言,立即将其拿下,囚送北京。嘉庆帝见抓到了王三槐,喜出望外,亲临瀛台讯问。在谈到为何谋反时,王三槐正色回道:“官逼民反!”四川一省官皆不善耶?”嘉庆帝不解问道。“惟有刘青天一人。”王三槐答道又说:“使官如刘青天,百姓断不反!”

王三槐直到临死时还在崇拜着“刘青天”。刘清给嘉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THE END
打赏
海报
拔贡总兵:刘清
刘清以拔贡而充县令,凭借“青天”之名,屡征川、鲁的白莲教起义,从而当上了山东登州、曹州之总兵;为清王朝建国一百多年来文员改武职之第一人。 刘清(174……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