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址

巴中市巴州区光辉镇宋兴村

二、建设年代

经1966年在此教书的王骏烈(民国川大本科毕业)从宋兴寺门口的大上记载的年代考证,宋兴寺始建于1137年,时值南宋初年。

三、寺名来源

宋时,南征北战中,百姓苦不堪言,因此百姓渴望南宋兴旺强盛,人民安居乐业,所以老百姓捐资建寺,祈求上天保佑,宋兴寺之名也因此而来。

四、简介

宋兴寺的六口大钟上镌刻着捐资人的姓名、金额。高大的奎星楼内,设有马王殿,塑泥马二匹,民间还流传着泥马半夜到附近别家碥的麦田里偷吃麦苗,被当地百姓砍掉马脚杆的故事。

武神殿内塑有关羽、张飞像,形象威武,神采奕奕,表达对英雄人物的崇敬和怀念之情,希望有这些英雄来保家卫国,守护一方平安。

解放前,大人小孩每天早晚都盘腿坐禅,双手合十,闭目默念佛语。銮楼共三楼一底,在二十世纪四十代后期竣工,里面供奉王母娘娘,塑有观音和十二金仙。解放前这里香火旺盛,每逢蟠桃会、观音会,前来朝拜的信徒来来往往,络绎不绝。寺内寺外人山人海,香烟缭绕,热闹非凡。

明、清时期,水旱灾害频发,朝廷各地乡村设立义仓、社仓,储粮备荒,清康熙十八年(1679),户部明令乡村设立社仓,宋兴寺因规模较大,因此也设有社仓。每年谷物收获后,有钱人家都要交“积谷”存入社仓。

同治三年(1864)巴州出现大旱,农田颗粒无收,出现大灾荒,百姓流离失所,以草根、树皮、白泥充饥。清代举人王建基从宋兴寺社仓中借粮百余石赈灾,本人担任填还,若未偿清,并嘱自己的子孙从自己的地租中负责逐年偿还。

清朝至民国初虽经劝捐,社仓中存有粮食,但民国时期,均因军队往来提用,社仓中的粮食在解放前已耗尽,不复存在。

1933年红军入巴中,在宋兴寺设立苏维埃政权,带领群众打土豪,分田地,附近乡邻中的青壮年纷纷加入革命队伍,从此走上革命道路。

1953年奎星楼被大火烧毁,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将寺庙拆除。

20世纪末以后,此庙又逐步恢复建设。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