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开凿渠堰 造福邻里
蒲家坪位于一面倾斜的山坡上,地势北高南低,加之土薄石多,地表涵水量低。居民平时生活用水就十分拮据,一到田地需要蓄水的栽秧时节,用水尤其紧张,居民常常依靠“天落水”(下雨)保障粮食收成。
为缓解人畜饮水和生产灌溉用水矛盾,道光五年(1825),李琛出资并动议所有儿子共修渠堰。渠堰接引大沟之水,环绕蒲家坪。大沟雅称“蒲涧”(见李氏宗祠牌坊姚玉麟题联)。大沟之水发源于蒲家坪东北大寨、小寨山麓。跨越大沟东上寺坪,然后翻山即可到关门子场,大沟北面即蒲家坪。水流顺涧而下,至盘龙山麓汇入南江河。渠堰建成,李琛在大沟与渠堰接合处,也就是渠堰始段石壁刻“九子堰”并题名:
鸠工勒石,本我一人。创造之始,而兴工补堰,是为九子代远之谋。
大清道光五年乙酉岁,监生李琛修
九子堰,顾名思义,即在李琛倡导下,九个儿子合力建修的渠堰。以上石刻文字道出了九子堰名称的由来。
李琛妻妾三:原配岳氏,如夫人彭氏、李氏。
李氏,通江刘坪(今铁佛镇)人。初被白莲教徒裹挟至南江境内,白莲教徒与李琛率领的乡勇在小寨作战中,李氏冲散而被俘。问其姓,隐姓说姓吕。李琛见其年轻貌美,遂心动,纳为妾。后才道出李姓。李氏年龄小李琛二十四岁,同治年间病故,其墓碑尚存。碑上有徐炳唐〔同治六年(1867)丁卯科举人、同治十年(1871)辛未科进士〕等名人题联。
李琛妻妾先后生正茂、正盛、正兴、正发、正菁、正常、正域、正朴、正选、正极十子,其中第四子正发年十八病亡,只余九子。
九子堰全长约十里,用石板砌成,呈“凹”字形。曾惠及中蒲家坪、下蒲家坪百余户居民。今仅存大沟附近百余米渠堰。开凿九子堰是李琛为当地百姓做的善事之一。提起九子堰,卫星村的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李琛之名至今深入人心。
白莲教乱敉[mǐ]平后,嘉庆中期至道光初期,时局稳定,经济复苏,战乱后迎来了一个百废俱兴的时期。虽然短暂,但社会和谐,百姓安堵。如此背景之下,李琛在蒲家坪大力发展养殖业、种植业,兴办酿酒作坊(卫星村“作坊塆”就是他当年办酒厂的地方),多种经营,发展生产,活跃经济。“复营数座,置业数处”。闲暇时,“以勤俭持家、以《诗》《书》传后”。(引文见《李琛碑志》)
道光十六年(1836)八月二十五日,李琛卒,享年八十三岁(实际年寿八十二)。两年后,也就是道光十八年(1838)冬月,入土为安。
(作者:周书浩 2021-05-01 来源:巴中日报)
监生,即国子监肄业诸生。国子监简称“国学”,是明、清两朝监学统一的中央官学最高管理机构和国家最高学府,隶属礼部。国子监诸生亦名“国学生”;隋以前称“太学”,故监生又雅称“太学生”。入国子监读书的诸生,多由各省学政考取以贡太学,是科举之一途。诸生之中,有贡生(岁贡、恩贡、拔贡、优贡、副贡)、也有输银捐纳的生员及八旗官学生。凡入监者都发给印照(证明身份的执照或凭证,类似学生证)。贡生等在国子监“六堂”(率性堂、修道堂、诚心堂、正义堂、崇志堂、广业堂)学习,官学生在八旗官学学习。贡生等生员在“六堂”学习时间半年至三年不等,官学生在八旗官学学习时间十年。乾隆以前,国子监考课綦严。学习期满,视其成绩分别选用。顺治年间考上等者,分别用通判、知县。康熙年间考上等者,分别录用州同、州判、县丞、主簿、吏目;成绩差者,咨回本籍,另谋差使。乾隆前,选入国子监者必须是生员(秀才),并且是学行优良的生员。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科进士(该科探花)商衍鎏说:“近人视监生在生员下,不知昔日由生员始可选贡入监为监生,其资格实在生员之上耳。”论及监生的考课、任用及国子监后来的情况,商衍鎏说:“特以日久管理不严,六堂废弛,内班(国子监诸生分内、外班——引者注,下同)肄业生率散处,遇堂期、季考、月课始一齐集,外班生之无考成并不咨部考试用官者,更如同虚设矣。”“沿及嘉、道,浸失旧规,道光末年诏整饬南学(雍正九年后,新建学社毗连国子监街南,故名“南学”),住学者百余人,卒因隳颓已久,迄难振作。咸丰军兴,岁费折发,章程亦屡变更。同治初元,以国学专课文艺,无裨实学……光绪二年,许各省举人入监,曰‘举监’。其后,无论举人、贡监生,凡非正印官未投供、举贡未传到教习均得入监,以广裁成。唯是既无奖励劝惩,亦不考试授官,大都循行故事,入监读书者仍复寥寥无几。且监生可以捐纳,始于明景泰中,至清而更盛行,末造益滥。因此,监生之名多为捐纳以应乡试与求官之用,并不务学,为人轻视,实与往制迥不相侔者矣。”(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第一章《童生之考试,生员及生员系内之各种考试》第三节《廪生、增生、监生》,故宫出版社,2014年4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