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生李琛

此次五包山之战,鲜大川部战败溃逃。额勒登保得胜后,在五包山附近营盘梁驻留,休整一日,并就地处决了一批被俘的白莲教徒。日后,当地人把这里叫“杀人塆”。李琛后裔李尚尤介绍,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营盘梁开辟茶园,泥土中挖出了许多人骨、马骨以及一些生锈的刀矛、箭镞。

李琛率乡勇可能也参加了五包山之战。因为大寨、小寨、五包山、营盘梁山势相连,近在咫尺。清军与白莲教徒作战,地方乡勇不可能袖手旁观,起码也要协助、配合清军作战。按《李琛碑志》“治则出入琴堂,常缔交于邑宰;乱则往来军营,屡接见于夫公”的记载、李氏后裔至今口口相传的“琛公曾被侯爷接见”的说法,此次李琛拜见了在营盘梁休整的清廷重臣额勒登保。“治则出入琴堂,常缔交于邑宰;乱则往来军营,屡接见于夫公”——“琴堂”,语出《吕氏春秋·察贤》,代指府、州、县署,这里专指南江县署。上句是说社会安定时,李琛经常出入南江县署,与知县交往;下句是说动乱年代(即白莲教乱时期),李琛往来军营,多次被带兵的上级官员接见。“屡接见于夫公”句,省略了接见李琛之人的姓名及职衔,原因在于接见李琛的不止一人,而是很多,他们是带兵的武官甚至将领或要员,品级高低不一。额勒登保嘉庆元年被锡封为“威勇侯”,时人尊称“额威勇公”、简称“额侯”,民间习称“额侯爷”或“侯爷”。额勒登保在各地征剿白莲教,每到一处扎营后,也经常接见当地官吏与寨首、族长、耆老,了解当地情况。“经略、参赞(“经略”即经略大臣额勒登保,“参赞”即参赞大臣德愣泰——引者注),所以克奏肤功者,拿定‘保民’二字。主见先定,每当下营,村老皆得进见,询问民间疾苦、长吏贤否,约束弁兵,秋毫无犯。”(《三省边防备览》卷十一《策略》)接见李琛时,额勒登保对寨首李琛率乡勇堵御白莲教表示赞赏,并给予赏赐。赏赐之物中有一把剑,李琛辞世后,一直保存于李氏宗祠神龛上。民国二十五年(1936),也就是农历丙子年,川东北发生了近代以来范围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饥荒,尤以通(江)、南(江)、巴(中)三县为甚。李琛后裔李常植将剑等先辈遗物携往阆中,换回苞谷帮助族人度过了饥荒。

小寨,古名凤凰寨,位于今卫星村五组,海拔一千四百余米,是卫星村东面制高点,与今关门镇长田坎村接壤。小寨北门今已坍塌,只余少段残墙。小寨向北数里,即大寨;往南,通过一道狭长的山脊,地势倾斜而开阔,即小寨南门。南门保存相对完好,寨墙及壕沟大多还在。宣统三年(1911)十二月,李词原作并书《重修小寨碑序》:

小寨旧名“凤凰寨”。来脉曲细,壁立千仞,实天然险隘也。嘉庆初,教匪乱境,远近驻扎此寨,军民安堵,卒保无虞。然世运成(承)平,屈指至今,已百有余载矣。而寨墙倾圮、寨门颓坏久已置之不问。因今秋天下多事,各方诸君齐集,见此地险要,可避兵燹,于是议定:凡扎此寨者,各量力捐助,成此善举。复将墙堵寨门,补修完善,不数旬功成告竣,谨将出资众姓列左,爰泐石以垂不朽。是为序。

《重修小寨碑序》原文刻于小寨南门内右侧石壁上,《碑序》末刻捐资捐物出力者姓名,左侧石壁刻右侧余下捐资捐物出力者姓名。倡首重修小寨者为王元崇、周明德、周明昶;捐资者姓名按捐资数额多寡排序,排首位者为李常植。重修小寨时,因上年——清宣统二年(1910)办理地方自治事务,南江县废除旧三乡建制,在全县设置九区五十一场。斯时,小寨西属第一区石矿坝场蒲家坪,小寨东属第四区关门子场,小寨南属第六区新店子场。

《碑序》作者李词原生平事迹不详。据《南江县人民政府志·民国时期南江县政府·内部机构》(内部资料,南江县人民政府,1985年6月编印)记载,李祠源1940年代初曾任南江县政府第二科(即财政科)科长,不知是不是同一人,备考。

THE END
打赏
海报
监生李琛
李琛(1754—1836),字廷瑚,南江县崇清乡石矿坝场蒲家坪(今南江县公山镇卫星村)人,清乾隆末期国子监监生。本文分为祖籍湖北生于南邑、捷步圜(yuán)桥跻身……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