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五包山之战,鲜大川部战败溃逃。额勒登保得胜后,在五包山附近营盘梁驻留,休整一日,并就地处决了一批被俘的白莲教徒。日后,当地人把这里叫“杀人塆”。李琛后裔李尚尤介绍,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营盘梁开辟茶园,泥土中挖出了许多人骨、马骨以及一些生锈的刀矛、箭镞。
李琛率乡勇可能也参加了五包山之战。因为大寨、小寨、五包山、营盘梁山势相连,近在咫尺。清军与白莲教徒作战,地方乡勇不可能袖手旁观,起码也要协助、配合清军作战。按《李琛碑志》“治则出入琴堂,常缔交于邑宰;乱则往来军营,屡接见于夫公”的记载、李氏后裔至今口口相传的“琛公曾被侯爷接见”的说法,此次李琛拜见了在营盘梁休整的清廷重臣额勒登保。“治则出入琴堂,常缔交于邑宰;乱则往来军营,屡接见于夫公”——“琴堂”,语出《吕氏春秋·察贤》,代指府、州、县署,这里专指南江县署。上句是说社会安定时,李琛经常出入南江县署,与知县交往;下句是说动乱年代(即白莲教乱时期),李琛往来军营,多次被带兵的上级官员接见。“屡接见于夫公”句,省略了接见李琛之人的姓名及职衔,原因在于接见李琛的不止一人,而是很多,他们是带兵的武官甚至将领或要员,品级高低不一。额勒登保嘉庆元年被锡封为“威勇侯”,时人尊称“额威勇公”、简称“额侯”,民间习称“额侯爷”或“侯爷”。额勒登保在各地征剿白莲教,每到一处扎营后,也经常接见当地官吏与寨首、族长、耆老,了解当地情况。“经略、参赞(“经略”即经略大臣额勒登保,“参赞”即参赞大臣德愣泰——引者注),所以克奏肤功者,拿定‘保民’二字。主见先定,每当下营,村老皆得进见,询问民间疾苦、长吏贤否,约束弁兵,秋毫无犯。”(《三省边防备览》卷十一《策略》)接见李琛时,额勒登保对寨首李琛率乡勇堵御白莲教表示赞赏,并给予赏赐。赏赐之物中有一把剑,李琛辞世后,一直保存于李氏宗祠神龛上。民国二十五年(1936),也就是农历丙子年,川东北发生了近代以来范围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饥荒,尤以通(江)、南(江)、巴(中)三县为甚。李琛后裔李常植将剑等先辈遗物携往阆中,换回苞谷帮助族人度过了饥荒。
小寨,古名凤凰寨,位于今卫星村五组,海拔一千四百余米,是卫星村东面制高点,与今关门镇长田坎村接壤。小寨北门今已坍塌,只余少段残墙。小寨向北数里,即大寨;往南,通过一道狭长的山脊,地势倾斜而开阔,即小寨南门。南门保存相对完好,寨墙及壕沟大多还在。宣统三年(1911)十二月,李词原作并书《重修小寨碑序》:
小寨旧名“凤凰寨”。来脉曲细,壁立千仞,实天然险隘也。嘉庆初,教匪乱境,远近驻扎此寨,军民安堵,卒保无虞。然世运成(承)平,屈指至今,已百有余载矣。而寨墙倾圮、寨门颓坏久已置之不问。因今秋天下多事,各方诸君齐集,见此地险要,可避兵燹,于是议定:凡扎此寨者,各量力捐助,成此善举。复将墙堵寨门,补修完善,不数旬功成告竣,谨将出资众姓列左,爰泐石以垂不朽。是为序。
《重修小寨碑序》原文刻于小寨南门内右侧石壁上,《碑序》末刻捐资捐物出力者姓名,左侧石壁刻右侧余下捐资捐物出力者姓名。倡首重修小寨者为王元崇、周明德、周明昶;捐资者姓名按捐资数额多寡排序,排首位者为李常植。重修小寨时,因上年——清宣统二年(1910)办理地方自治事务,南江县废除旧三乡建制,在全县设置九区五十一场。斯时,小寨西属第一区石矿坝场蒲家坪,小寨东属第四区关门子场,小寨南属第六区新店子场。
《碑序》作者李词原生平事迹不详。据《南江县人民政府志·民国时期南江县政府·内部机构》(内部资料,南江县人民政府,1985年6月编印)记载,李祠源1940年代初曾任南江县政府第二科(即财政科)科长,不知是不是同一人,备考。
监生,即国子监肄业诸生。国子监简称“国学”,是明、清两朝监学统一的中央官学最高管理机构和国家最高学府,隶属礼部。国子监诸生亦名“国学生”;隋以前称“太学”,故监生又雅称“太学生”。入国子监读书的诸生,多由各省学政考取以贡太学,是科举之一途。诸生之中,有贡生(岁贡、恩贡、拔贡、优贡、副贡)、也有输银捐纳的生员及八旗官学生。凡入监者都发给印照(证明身份的执照或凭证,类似学生证)。贡生等在国子监“六堂”(率性堂、修道堂、诚心堂、正义堂、崇志堂、广业堂)学习,官学生在八旗官学学习。贡生等生员在“六堂”学习时间半年至三年不等,官学生在八旗官学学习时间十年。乾隆以前,国子监考课綦严。学习期满,视其成绩分别选用。顺治年间考上等者,分别用通判、知县。康熙年间考上等者,分别录用州同、州判、县丞、主簿、吏目;成绩差者,咨回本籍,另谋差使。乾隆前,选入国子监者必须是生员(秀才),并且是学行优良的生员。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科进士(该科探花)商衍鎏说:“近人视监生在生员下,不知昔日由生员始可选贡入监为监生,其资格实在生员之上耳。”论及监生的考课、任用及国子监后来的情况,商衍鎏说:“特以日久管理不严,六堂废弛,内班(国子监诸生分内、外班——引者注,下同)肄业生率散处,遇堂期、季考、月课始一齐集,外班生之无考成并不咨部考试用官者,更如同虚设矣。”“沿及嘉、道,浸失旧规,道光末年诏整饬南学(雍正九年后,新建学社毗连国子监街南,故名“南学”),住学者百余人,卒因隳颓已久,迄难振作。咸丰军兴,岁费折发,章程亦屡变更。同治初元,以国学专课文艺,无裨实学……光绪二年,许各省举人入监,曰‘举监’。其后,无论举人、贡监生,凡非正印官未投供、举贡未传到教习均得入监,以广裁成。唯是既无奖励劝惩,亦不考试授官,大都循行故事,入监读书者仍复寥寥无几。且监生可以捐纳,始于明景泰中,至清而更盛行,末造益滥。因此,监生之名多为捐纳以应乡试与求官之用,并不务学,为人轻视,实与往制迥不相侔者矣。”(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第一章《童生之考试,生员及生员系内之各种考试》第三节《廪生、增生、监生》,故宫出版社,2014年4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