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明季清初,李自成扰川、张献忠屠蜀、摇(姚)黄乱川东北……川省民众饱罹兵灾、饥荒、瘟疫及虎豹之患,蜀中人口减之过半。清顺治十一年(1654)甲午科举人、南江县洋潭(今桥亭镇洋滩村)人岳贞(字子介,号石斋,历官礼部祠祭清吏司主事、仪制清吏司员外郎,户部湖广清吏司郎中等)对此感同身受。他在《家乡劫后》诗中写道:“问此下民何事来,频将害气横相摧。众生有难鬼神避,劫火无情天地灰。茂草荒烟千里色,离魂惊雁万年哀。谁将否泰占天意,定有歼凶拨乱才。”作者在诗题下自注“甲申、乙酉岁,吾邑遭献忠、姚黄杀掠,室庐既焚,里少人烟,伤而发问”。“甲申、乙酉岁”即清顺治元年(1644)、二年(1645);“姚黄”又称“摇黄”,即绰号“摇天动”及姓黄名龙的两个起事流民首领。
雍正元年(1723)八月十五日,刘承莆在《滟滪囊·序》中也写道:“我生不辰,丁滇藩之变,襁褓于汤火之中十载,而烽烟始靖。回思畴昔之日,潜踪敛迹于豹窟虎穴中,亦岌岌乎殆矣。讵知流贼之变,更有甚焉。曾见二三父老,聚饮一堂,述其乱离之况,闻者莫不心胆坠地。或老而劓刵者,曾遭摇黄劫者也;或老而缺左右手者,曾遭张献忠劫者也。呜呼!亦惨矣。”
刘承莆,字尧草,嘉川紫青山麓乐道堡(今旺苍县嘉川镇)人,生平事迹不详。从《滟滪囊·序》看,他于康熙丙午年(1666)与李馥荣之子——“壁州文学”李辉绪同在阆中参加府试,说明他当时还是一个普通的儒生。据《(雍正)四川通志》卷三十六《选举(下)·举人》记载,刘承莆系康熙四十四年(1705)乙酉科举人,阆中县人。嘉川时属广元县,刘以广元县籍为是。
明季清初战乱导致的饥荒、瘟疫、虎患成为明清易代之际蜀人深刻的集体记忆,战乱将人间变成地狱,给时人的身心留下了巨大的创伤,幸存者日后每一谈及,谈虎色变、心胆坠地。基于“述其乱离之况”等原因,在康熙初年,民间便出现了关于记录战乱的私家撰述,如《蜀难叙略》《荒书》《滟滪囊》《蜀警录》(《欧阳氏遗书》)等。随后,《蜀碧》《蜀龟鉴》《蜀破镜》等私家撰述相继问世,一并成为清代坊间流播最广、流传至今的“野史”。
在上述野史中,《滟滪囊》是成书比较早的一部私家撰述,原始稿本至少在康熙五年(1666)之前便编辑完成。“丙午夏,壁州文学李辉绪,余同门友也。因试至保,出其箧中《滟滪囊》若干卷,谓余曰:‘此先大人苦心数十年,所采辑而成焉者。子其笔削以公诸世。先大人心志得不埋没,则子之赐矣。’言讫再拜,余辞不获,因拜而受之。窥其颠末,始崇祯六年,迄康熙二年。”(引文见《滟滪囊》雍正元年刻本刘承莆《序》)“丙午”即康熙丙午年,也就是康熙五年。该年农历四月,刘承莆与李馥荣之子李辉绪到保宁(治今阆中)参加府试,李辉绪一并带上父亲编辑的《滟滪囊》手稿,并托付刘承莆“笔削以公诸世”。据李辉绪说他父亲“苦心数十年,所采辑而成焉者”及书稿所记事件“始崇祯六年,迄康熙二年”的时间推算,此三十年正是李辉绪说的“此先大人苦心数十年,所采辑而成焉者”。说明李馥荣从崇祯六年便开始采辑此书,一直到康熙二年才完稿。
《滟滪囊》原稿完成时间与太仓人沈荀蔚《蜀难叙略》〔康熙三年(1664)〕、新繁人费密《荒书》〔康熙八年(1669)春三月〕同时,都在康熙初年,只是刊刻时间晚于二书——《滟滪囊》原稿经刘承莆参订、增补,直到雍正元年才付之梨枣,此乃《滟滪囊》最早的刻本。附带记一笔,《滟滪囊》最晚的刻本是民国二十七年(1938)双流黄氏济忠堂刻本。自《滟滪囊》问世,近三百年来,它被不断地翻刻,以不同的刻(版)本在不同时期流传。长期以来,它之所以与《蜀难叙略》《荒书》《蜀警录》《蜀碧》《蜀龟鉴》《蜀破镜》等野史拥有广泛的读者,其主要原因在于记载明季清初战乱时,其中的委屈情节正史语焉不详,私家撰述之轶闻却多有铺叙,且多出于亲历祸乱的时人之手。此等私家撰述尽管带有较多的主观记录,但“野”而较为可信。
道光二年(1822)壬午科举人、曾任新都县教谕的内江人刘景伯(号讷斋,又号石溪居士)于清咸丰初年辑《蜀龟鉴》七卷。刘在该书《凡例》中写道:
咸丰甲寅(即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引者注,下同)夏,新都孝廉傅君理庵惠我以《欧阳遗书》(即《欧阳氏遗书》,又名《蜀警录》)《滟滪囊》,皆纪献乱事。欧阳名直,广安庠生。以顺治元年被俘献营三年,献诛乃得逸。所记省垣事皆目睹也。《滟滪囊》,李馥荣记,通江人。详记摇黄扰川东北。二书刊于道光时,从来纪献乱者所未见。
刘景伯认为《滟滪囊》“从来纪献乱者所未见”,颇富史料价值。
从内容上看,与同时期坊间流传的记录明季清初战乱的其他私家撰述比较,广安人欧阳直的《欧阳遗书》记录详于省城成都,通江人李馥荣的《滟滪囊》记录详于川东北地区,二书可与记录详于川西地区的《荒书》《蜀破镜》、记录详于川南地区的《蜀碧》《蜀难叙略》相互补充。综合各书记录,基本能够反映明季清初四川战乱实情。
清人戴纶喆也说:“蜀人纪献贼躏蜀事者,在磐泉前有嘉定《欧阳氏直遗书》,新繁费氏密《荒书》。其踵而成者,则有内江李氏馥荣《滟滪囊》(“内江”应为“通江”——引者注,下同),内江刘氏景伯《蜀龟鉴》,郫县孙氏澈《蜀破镜》(“孙澈”应为“孙錤”),仁寿陈氏韶湘《鹃碧录》。”(见《国朝四川儒林文苑传》,原载《广益丛报》1909年第206期)
戴纶喆,字吉双,綦江(今属重庆)人。少从吴松轩学赋,后受知綦江田子实。后游历各地,晚年归里。光绪七年(1881)主讲四川瀛山书院。编著《汉魏六朝赋摘艳谱说》《綦江续县志》《国朝四川儒林文苑传》等。
民国十一年(1922),新津人胡淦在再版清咸丰五年(1855)乙卯科举人、郫县人孙錤(又名澍,号雨皋,亦号子皋)《蜀破镜》五卷时,在该书题识(前言)中写道:
……广安欧阳直《蜀乱》(《欧阳氏遗书》由《蜀乱》《自纪》二篇组成)、通江李馥荣《滟滪囊》详于东北而略于川西,咸丰间内江刘景伯缀诸书而成《蜀龟鉴》一书,仿左氏获麟后二十六例,共七卷,详略参半。
《滟滪囊》寄寓了李馥荣强烈的存史意识与经世思想。李馥荣有意识地辑录了明季清初巴蜀地区战乱中流传的诗词、偈语与民谣(如“流流贼,贼流流,上界差他斩人头。若有一人斩不尽,行瘟使者在后头”“三月干,四月干,五月六月埋官杀官,七八月人头堆齐山。生在燕子岭,死在凤凰山”),四川初开乡试、滇象入蜀作战,以及水文、气象、地震资料,使得《滟滪囊》在反映当时社会状况的同时,也具备了民间文学与社会文化史的价值。刘伯景在坚持刘承莆的观点——《滟滪囊》虽有“名实非据”“详略非宜”的弊端及其考据意识缺乏的同时,也认为它是“从来纪献乱者所未见”之书。因此,《滟滪囊》仍是研究明季清初四川特别是川东北地区历史、社会的重要参考文献。
明以前,通江县区划七里:麻巴里、新昌里、长宁里、南山里、安仁里、永丰里、永安里。明代,通江县“编户六里”。《大明一统志》卷之六十八《保宁府·通江县》:“在州城(即巴州城——引者注,下同)东北一百一十里,本汉巴郡宕渠县地,后魏置诺水县,属万州。隋为巴州始宁县地,唐析置通江县。又于县置壁州。宋省壁州,以县属巴州。元省入曾口县,后复置。本朝(即明朝)改今属,编户六里。”省永安里还是永丰里,《大明一统志》语焉不详。《(道光)通江县志》卷之二《舆地志·疆域》:“旧分七里有永丰、永安二里,明官制云‘编户六里’,国朝并归为五里。”有清一代,通江县省去明及明以前设永安里、永丰里,全县区划并归后设为五里(每里设十甲,计五十甲):麻巴里,凡十甲;新昌里,凡十甲;长宁里,凡十甲;南山里,凡十甲;安仁里,凡十甲。道光二年(1822),将安仁里六、七、八、九、十甲及长宁里十甲部分辖境划入太平县(今万源),安仁里自此只余一、二、三、四甲,全县原五十甲只余四十六甲。李馥荣出生地新昌里一甲方山坪即今民胜镇方山村,落户长宁里三甲苏坪即今沙溪镇苏坪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