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馥荣,字森枝(芝),又字锦山,明季诸生(明代考取秀才入学的生员称“诸生”)。出生于通江县新昌里一甲方山坪(今民胜镇方山村),后移居通江县长宁里三甲苏坪(今沙溪镇苏坪村)。生卒时间不详。明崇祯年间至清康熙初年编辑《滟滪囊》,以纪事本末体记录崇祯六年(1633)至康熙二年(1663)川东北地区“世运否泰,民生休戚,以及忠孝节烈”(引文见《滟滪囊》雍正元年刻本刘承莆《序》)之事。

李馥荣故居全貌
李馥荣故居全貌

在民胜镇方山村第三居民小组一个小地名叫“塆里”的地方,一块立于民国九年(1920)三月的“前清寿终例诰孺人显妣苟老太君”墓碑背面记载了李馥荣家族世系。墓主人苟氏亡故十一年后,四个儿子为她立碑。四个儿子系李氏家族后裔。碑背面题额“阃范长存”,其文字记载了李馥荣家族世系的来龙去脉:

始祖讳廷售,祖妣张氏,先绵州人也。明季迁通,居城内帷杆坝。生朝元祖,祖妣杨氏,生二子。次呈模祖,回绵。长即嫡祖讳呈初,祖妣邓氏、王氏,生四子。长伯祖讳馥荣,字森芝,庠生,著有《滟滪囊》传世,祖妣秦氏,住苏坪;二伯祖讳欣荣,字茂芝,祖妣秦氏;三伯祖从佛门,法号“浪石”;四即嫡祖,讳芳荣,字兰芝,祖妣理氏,生三子,次潜龙杨氏,三忠龙党氏,长即嫡祖讳人龙,祖妣杜氏,生三子……

李馥荣祖籍绵州(今绵阳)。曾祖李廷售明末迁移通江,居县城帷杆坝(疑为“桅杆坝”,地望无考)。祖父名朝元,父名呈初。李馥荣兄弟四人,居长,三个弟弟分别是李欣荣(字茂芝)、李某某(出家,法号“浪石”)、李芳荣(字兰芝)。成年后,兄弟分家,李馥荣迁居县城东北苏坪,李欣荣、李芳荣居城西方山坪。

沙溪镇苏坪村二组“李家院子”即李馥荣故居。李家院子占地近三万平方米。大院后山余脉缓冲而下,止于青龙嘴。大院坐落于青龙嘴下狭长台地——苏坪,左倚莫家山,右临三品寨。院前溪涧环绕,数峰交错抄抱,层层拔高,成拱卫之势屏障苏坪。

李家院子经李馥荣后裔代代修缮,至今大部分保存完好。李家院子在大四合院布局基础上叠拼小四合院而成。从院外十余级台阶而上,穿过廊,经院坝,至中堂,到后院,再通过甬道,到后堂屋,采用了“三进”布局。过廊、中堂及后堂屋地平面一台高过一台。站在过廊往里看,曲径通幽,如置身迷宫。

从李家大院外拾阶而上,打开过廊门,进入过廊。过廊宽四点六米、深五米,两旁摆设长椅四座,供人临时落座休息。过廊尽头即大院。大院长十五米、宽十米。上石阶,入中堂(中堂高出院坝一点五米)。中堂宽六米、深约七米。中堂上方曾悬挂“志忠堂”牌匾,牌匾面积约一平方米,鎏金大字,旁有木雕大印,“文革”期间被毁。中堂前无门壁窗户,左右均由侧门出入,开放式布局。中堂牌位两旁由侧门进出后院,牌位两侧向后一点五米处各设两扇大门,平时关闭,待有堂事再打开。继续前行即入后院。后院长五米、宽三米,中间是甬道。上台阶,入后堂屋。后堂屋与中堂屋相同,无门壁窗户,开放式布局,只是面积比中堂屋略小,设有壁柜,牌位中间供奉香烛。

李馥荣故居规制宏敞,布局精细,结构复杂,古色古香中透露出昔日大家族府邸气派,是传统川北民居的建筑典范。

李馥荣墓位于李家院子右侧百余米处,高大的封土堆上长满杂草、灌木,其后裔曾多次垒土,墓保存完好。但墓碑做工粗糙,结构简单。因日晒雨淋,碑面腐蚀风化,碑志严重损毁,文字大多漫漶不可识。加之苔藓滋生、石花密布,一些文字有人为的摩擦迹象,今天已不能完整地辨认碑志。从墓碑左侧模糊可辨的数字纪年而非干支纪年方式看,疑墓碑立于民国十四年(1925)——原来只有墓,无碑,碑是其后裔民国时期所立。李馥荣后裔李垫江介绍,碑在“文革”期间被推倒,碑面的文字因小孩玩“坐滑梯”游戏有所损毁,后来重新扶正立于墓前。尽管碑面大部分文字不可识别,但碑面正中的“皇清勅赠文学李公字森枝秦氏景氏三墓”大字及记载李馥荣弟李欣荣(字茂芝)、李芳荣(字兰芝)“茂芝住方山坪”“兰芝住方山坪”“《滟澦囊》虽森枝野说”“重修祖碑”等字隐约可见。

李馥荣明季清初编辑《滟滪囊》,按今天的话说,是一项文化工程。作为地方历史文化人物,《(道光)保宁府志》《(道光)通江县志》不载其人其事。笔者蠡测,个中原因无非是李氏的编撰属于“稗官野史”,上不了台面,也就不入志乘编纂者的“法眼”,故不录。直到民国十三年(1924)至十九年(1930)吴世珍续修《通江县志》时,才简单绍介了李馥荣:

李馥荣,字锦山,邑诸生,城西方山人。明末被贼劫掠,敛迹于豹窟虎穴中。作《滟滪囊》一书,始崇祯六年,迄康熙二年,历叙邑蜀士女所经惨状,不忍卒读。〔见《(民国)续修通江县志稿·人士·乡贤》〕

吴世珍的史笔下,李馥荣亦非“文学”彰,而以“乡贤”身份显。此种安排,实属欠妥。

(周书浩,来自《巴中日报》)

One thought on “李馥荣与《滟滪囊》”
  1. 明以前,通江县区划七里:麻巴里、新昌里、长宁里、南山里、安仁里、永丰里、永安里。明代,通江县“编户六里”。《大明一统志》卷之六十八《保宁府·通江县》:“在州城(即巴州城——引者注,下同)东北一百一十里,本汉巴郡宕渠县地,后魏置诺水县,属万州。隋为巴州始宁县地,唐析置通江县。又于县置壁州。宋省壁州,以县属巴州。元省入曾口县,后复置。本朝(即明朝)改今属,编户六里。”省永安里还是永丰里,《大明一统志》语焉不详。《(道光)通江县志》卷之二《舆地志·疆域》:“旧分七里有永丰、永安二里,明官制云‘编户六里’,国朝并归为五里。”有清一代,通江县省去明及明以前设永安里、永丰里,全县区划并归后设为五里(每里设十甲,计五十甲):麻巴里,凡十甲;新昌里,凡十甲;长宁里,凡十甲;南山里,凡十甲;安仁里,凡十甲。道光二年(1822),将安仁里六、七、八、九、十甲及长宁里十甲部分辖境划入太平县(今万源),安仁里自此只余一、二、三、四甲,全县原五十甲只余四十六甲。李馥荣出生地新昌里一甲方山坪即今民胜镇方山村,落户长宁里三甲苏坪即今沙溪镇苏坪村。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