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各县疫情
李春晓著《民国时期四川地区的传染病地理研究(1927-1949年)》载:“民国32年(1943),巴中、成都、宜宾、广汉、阆中等10县市流行猩红热,同年,巴中、资阳、剑阁、涪陵、南川等23县流行脑脊髓炎,巴中、温江、丰都等23县流行班疹伤寒;民国35年(1946),巴中、重庆、成都、自贡4县市流行猩红热,同年,巴中、绵阳、长寿、重庆、忠县等19县市流行脑脊髓炎,巴中、綦江、盐亭、昭化等l7县流行班疹伤寒,巴中、名山;双溢、峨眉等18县流行天花”。
(一)南江县疫情
《民国时期云贵川地区疫灾流行与公共卫生意识的变迁研究》载:“民国13年(1924)秋,南江爆发犬病、霍乱,十有八家难免染疾”;“民国23年(1934)春,南江县瘟疫死300余人”;“民国24年(1935)春、夏,南江县饥灾,加上,天花流行,日毙数百人”;“民国25年(1936)夏、秋,南江县天花流行”,本年,南江县天大旱,饿殍遍野,每日平均饿死达400人。
1934年7月20日《新新新闻》第七版载:“民国23年(1934)7月,南江县时疫大作;1934年南江县由于被土匪攻陷,为期较久,被匪裹胁杀毙眷甚众,县城附近之万人坑多处,由于时值夏日炎天暴尸露骨,大多腐烂,发生蛆虫,为产苍蝇之所,臭气达于城中,导致时疫大作”。
(二)通江县疫情
1988年《通江县卫生志1912-1985》《大事记》载:“民国5年(1916),疫病流行,死于8种传染病者23,739人(总人口237,620人),其中:霍乱507人:赤痢10,300人,伤寒11,216人,痘疮513人,猩红热387人,白喉136人。黑死病204人,疹热病476人。查阅通江县永安、梓潼、板桥口、什字、草池等地方志书,有相关瘟疫记录:民国13年(1924)2月至7月,通江县永安镇大旱160天,小河断流。翌年大饥,民抛子弃女,随之瘟疫流行,死者枕籍。民国25年(1936),草池乡天花流行,儿童死亡率达70%左右,当时乡人称小儿出痘,麻为“翻铁门坎”、“过鬼门关”。
(三)平昌县疫情
1992版(平昌县志》之《大事记》载:“民国5年(1916),境内痢疾大流行,兴隆场一地发病3,500余人,死亡1,000余人,佛楼寺场光华山发病率为总人数的60%以上,患者死亡过半;民国14年(1925),夏,瘟疫大发,几无漏户,死亡数万,上海中国济生会派员到地赈济;民国18年(1929),境内霍乱大流行,死亡无数。1992版《平昌县志》卷26<卫生》载:“疟疾病,民国时,流行极广,涉及千家万户;清代至民国,境内时有伤寒流行。民国13年(1924),自春至夏大旱无收,夏瘟疫大流行,有的一家病死过半”。
(四)巴中县疫情
1994年版《巴中县志》之《大事》载:民国4年(1915)7月,渔溪、三汇等地“大头瘟”(脑炎)流行,至10月死亡850余人”;发病约1,100人,幸存250人左右。1994年版《巴中县志》第三章《防疫》载:民国33年(1944),天花遍及佥齅,无数婴孩受害,八庙乡(今下八脚、中心小学教务主任雷民呈文县政府长年天花,各地流行,死亡婴孩,可配三年壮丁……”
“大灾之后,必有大疫”,水旱、饥荒等往往会导致瘟疫爆发,古文献描述瘟疫中常有“旱疫”,“大饥疫”等,瘟疫四起使民众大批死亡。
(主要来自于王晓波的文章,同时参考了《涪阳乡志》《草池乡志》《什字乡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