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著《新唐书·卷四十·志第二十六·五行三》有巴州(今四川巴中)疫情的记载:唐贞观十八年(644)夏,“庐(淮南道)、濠(河南道)、巴(山南道)、普(剑南道)、郴(江南道)五州疫”,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巴、蜀两州疫”。巴即为巴州。明嘉靖七年(1528),“四川巴州、昭化县、安岳县疫”等。

民国时期巴中地区(民国3年为嘉陵道,民国19年为四川省第十五行政督查区的通江、南江、巴中)瘟疫流行种类主婁有:天花、伤寒、霍乱、麻疹、痢疾、流感、疹热病、白喉症、猩红热、黑死病、大头瘟、班疹伤寒等,集中在夏、秋两季,为疫灾高发期,春季相对较少,冬季次之。不完全统计,较大规模的瘟疫计有36起,其中:通江县10起,南江县11起,巴中县15起,瘟疫为害甚巨,每次瘟疫之灾造成触目惊心的死亡人数,有的贫苦百姓家庭出现了全家死绝的惨剧。

瘟疫
瘟疫

一、主要原因

一是水、旱灾等自然灾害频发。

(如1925年,1935年大旱灾、1936年至1937年饥荒),长期的军阀割据,频繁的战乱,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经济状况穷困,百姓生活条件差,居住条件恶劣,卫生意识低下,卫生习惯不良,饮用水不洁净,民众食不果腹,身体健康状况不佳,免疫力弱,欠缺预防传染病意识。

二、医疗基础薄弱。

巴中、通江、南江无专门防疫机构,应对疫灾的公共卫生体系不完善,医疗卫生事业匮乏,三县医疗机构均成立于民国后期,规模小,等次低,为丙等医院,共有医务人员25人,巴中县卫生院成立于民国32年(1943),医务人员10人;通江县卫生院成立于民国34年(1945),医务人员7人;南江县卫生院成立于民国33年(1944),医务人员8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