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巴中泥塑
巴中泥塑艺术可上溯到距今2230年前的汉代。据巴中考古发现,1956年在巴中上八庙出土陶武士俑、乐伎俑、动物俑等,时间约为公元前218年左右;1958年在巴中水泥厂出土陶罐、陶佛等,时间约为公元148年左右。
先民认为亡灵如人生在世,同样有物质生活的需求,丧葬习俗中需要大量的陪葬品,因此产生了活人、活物殉葬的残忍野蛮制度。秦汉以后随着人们对殉葬制度的改革,逐渐取消活人、活物殉葬,代之以木俑、陶俑,这在客观上为泥塑的发展和演变起了推动作用。两汉以后,随着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以及多神化的奉祀活动,社会上的道观、佛寺、庙堂兴起,直接促进了泥塑偶像的需求和泥塑艺术的发展。
到了唐代,泥塑作品不但服务于人民基本生活,还广泛用于佛、道、儒三大宗教。宗教造像除了泥塑以外还采用石刻技艺,但一般工匠在石刻之前都采用泥塑的方式对作品进行造型、修改、定稿等前期准备工作,巴中南龛石窟群主要开凿于唐代,精美的摩崖造像目前已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由此可见,巴中泥塑艺术在唐代达到了顶峰。民国期间,巴中泥塑艺人加工宗教泥塑(俗称:泥菩萨),当地群众购买(俗称:请)泥塑供奉于家中,用以祈子、护生、辟邪、镇宅、纳福。
巴中泥塑传承至今,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及较高的民俗文化、民间艺术和美学研究价值,泥塑已经经历了生活器皿—祭祀物品—宗教造像—工艺美术等发展历程,形成了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艺术特色,能真实地刻画出人物性格、体态;追求解剖结构,夸张合理,取舍得当;人物造型栩栩如生,品种丰富多采,色彩鲜艳自然、清新典雅,艺术造诣之深令人叹为观止。
THE END
0
打赏
海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巴中泥塑
巴中泥塑艺术可上溯到距今2230年前的汉代。据巴中考古发现,1956年在巴中上八庙出土陶武士俑、乐伎俑、动物俑等,时间约为公元前218年左右;1958年在巴中水泥……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