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址
平昌县江口镇临江村3社(江口街道老鹰寨村),北至大宁、南至临江2社、东至临江5社
二、简介
老鹰寨又名老鹰山,因形似雄鹰展翅而得名。海拔450米、幅员0.25平方公里,东西长1500米,南北宽800米,呈不规则的长方形,是平昌三大古山寨之一。
旧时,寨中建有东门、西门、北门、南门、小北门共五门,皆用巨大石条砌成。寨墙亦用巨石条砌成,各门上设有瞭望台,台垛内架各式铁炮,内装火药铁块,点燃引线铁块轰出杀伤力很大。台上面亦有敌楼,可远望敌情。一旦有警,各门紧闭而守,有金汤之固。
西门沟岩壁上刻有豪绅杜玉新在清朝同治、光绪年间记载老鹰寨的农事、天气和兵灾等情况。东门沟旁边的石壁上刻有鱼、龟等动物。寨上有杜思恒墓、杜玉新墓等古墓群,坟前立有两根桅杆,属于名人古墓范畴。
老鹰寨上有一座关帝庙,又称关房,是蜀军祭拜蜀汉五虎上将关羽而修建,此处可以俯瞰整个江口场,将江口山水尽收眼底。岩边有七级白塔一座,建于清道光年间,六棱六方,塔内中空无楼无门,每层各开一孔,下大上小,第一层塔孔上方横嵌“字库”二字,与何家坪白塔遥遥相对。世传抱璞山庄建在老鹰背上,怕老鹰飞去,乃建斯塔镇之。此塔乃邓茂修先生所建,一为衬托山庄风水,二为焚化字纸之用。邓老先生最敬惜字纸,虽片纸只字,必亲送字库内(塔中)焚之。寨上的南天门夏季还有“白龙过江”的罕见奇景。老鹰寨瓜滴咀留存有古巴人生活的痕迹。
三、历史来由
相传老鹰寨始建于三国蜀汉初年,蜀国丞相诸葛亮为防止曹魏政权南侵,在巴山一带推行军队屯田制,修筑了无数的山寨,老鹰寨与南江诸葛寨为同一时期所建。1883年,隐居江口场的官宦廖纶,把鹰岩春晓称为江阳十景第一景,鹰岩即指老鹰寨。
清嘉庆年间,邓氏为首的八大姓人因避变乱,乃建寨以自保,命名为老鹰寨。
杜姓是寨内的原始居民,后在清道光年间,邓姓人为避白莲教之乱,由江口场迁居入寨,并建房置产,修缮和加固寨墙寨门,建起了抱璞山庄,为三重滩式的仿古建筑,庄前建有邓家学堂,庄内除了供几代人生活起居的房屋之外,还建有豆腐坊、粉坊、染坊、粮仓、药铺等围在山庄的四周,俗称“邓家衙门”。直到民国后期,抱璞山庄焚毁于战火,连烧三天三夜,成为一片废墟,后战乱平息,邓氏后人邓范尧另选地址,修建了岫云山庄,清新雅致,这一支人即群居于此。再稍后,邓氏另一族人邓克敉,在抱璞山庄旧址的第三进上重建了部分房屋。杜家院子年代久远,据说是豪绅杜玉新道光年间所建,为杜氏族人聚居之所,是一个大的四合院,在其左后侧还另建一处小院,前有堰塘一湾。傅家院子建于民国时期,是标准的川北三合院,位于岫云山庄左上方,为傅氏族人居所。老鹰寨除了杜、邓、傅等姓氏居民外,还有方、李、兰等姓氏居民。
四、老鹰寨传说故事
老鹰山之所以特异,是因为它平地凸起,孤峰矗立,山顶有两沟三梁,中梁前端有一天然石嘴,下喙稍短,上喙长而尖,前端有一向下的尖钩,酷似鹰嘴,称为老鹰咀。两侧的山梁就是鹰的翅膀。东高西低,活像一只从天而降的山鹰,扑向通河。
相传与老鹰寨隔河相望的蜈蚣山(因山形酷似蜈蚣虫而得名),常受老鹰所降,蜈蚣山下族姓众多,尤以杜姓为大。但各族财源人气均欠发达。经风水先生一查,原来皆因对河老鹰山鹰嘴降着蜈蚣山所致,要想改变现状,就得将老鹰嘴壳毁掉。
一天夜里,蜈蚣山下几大族姓中选派年轻体壮汉子,带上钢钎铁锤和木梯,趁着月光爬上老鹰山,找到老鹰嘴,搭起木梯,攀上鹰嘴岩石,用钢钎和铁锤将老鹰嘴壳下面的石头打掉。
事情发生后,老鹰寨族人却全然不知。直到后来,寨中邓杜两姓族人仕途不顺,邓家庄园两次遭受火灾,请人一点查,方才知鹰嘴被毁一事,但已无从查证,更无法修补,只好顺其自然矣。孰真孰假,历史已经无法考证了。
秦朝时期,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江口场一带的儒生携书来到老鹰寨南天门洞穴藏匿避难,至今洞中仍留存有石床、石凳、石椅等生活器具。
五、各寨门额联
东门额曰紫气东来,门联为迎朝日祥光普照,送夕阳瑞彩增辉;
南门额曰南岳高耸,门联为高瞻远瞩看世界,群山拱璧卫乾坤;
西门额曰西壑深壘,门联为推出平川叠峦嶂,保得黎庶唱太平;
北门额曰北门锁关,门联为扼守鹰山成天景,挽住双江并地流;
小北门额曰固若金汤,门联为壁壘森严归一统,众志成城御千军。
各道寨门都有各自的神奇传说,东门显过观音,西门走过蛟,南门显过关公,北门观金鸭子,小北门望龙柏树和南天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