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曼琳,女,1926年出生于四川省南江县。1933年随兄参加红军,1936年10月,红军到陕北后,万曼琳先后被分配到列宁剧社(抗战剧团前身)、抗战文工团等单位工作,是红军长征路上年龄最小的女红军之一。1940年10月入延安中国女子大学特别班就读,之后在边区及中央军委机要局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在西北军区、西安市地方工业局等单位工作。20世纪60年代离休,定居西安。
一、由哥哥背着参加红军
1933年秋,红军部队转移离开南江。万曼琳哥哥时任四川南江苏维埃政府秘书,为避免敌人迫害,领着一家人逃难他乡。一次过河时,急浪打来,母亲、嫂子和侄子都被河水冲走,曼琳侥幸被哥哥拖上河岸,从此年仅7岁的小曼琳就成了孤儿,只剩下哥哥这唯一的亲人。哥哥背着他找红军,白天沿路乞讨,晚上睡人家屋檐下,边走边打听。皇天不负苦心人,兄妹俩终于在广元附近的山上找到了红军。哥哥经常战斗,仅有8岁的小曼琳就跟着炊事班一起拾柴、择菜,有时还到战壕里送饭。那时万老人小脸圆、眼睛圆、鼻子圆,浑身都是圆圆的,大家给她起了个外号叫“小皮球”。虽不上战场一线战斗,但活泼可爱的“小皮球”有机会就给大家唱个歌、跳些舞,成了大伙的开心果。
1935年3月,万曼琳所在红军第四方面军奉命退出川陕革命根据地,不到9岁的曼琳作为炊事班的一名红小鬼,也开始了翻雪山过草地的艰苦卓绝的长征路途。而哥哥被调到骑兵团,兄妹二人就此失去了联系,4年后才被告知哥哥已牺牲。
二、能活着过来真是不容易
在过草地时,红一方面军已先通过。等到四方面军过草地时,连野菜都被先头部队吃光了。有一段时间里,部队连野菜都找不到了,大家纷纷解下自己的皮带,准备煮着吃。“小皮球”曼琳也解下自己的皮带。可连长说啥也不要,说你人小衣服宽大,离不开皮带,不到万不得已不用你的皮带。年幼的万曼琳哭闹着非得让大家连自己的皮带一起吃,不由分说就把皮带扔进了沸水锅。看着小脸上还挂着泪珠的“小皮球”,战士们心疼得用干草捻了条草绳给她系衣服。草地上气候瞬息万变,一会儿风,一会儿雨,一会儿雪花卷着冰雹漫天飞。作为红军小战士的她跟随部队在荒凉的原野上艰难行军,但严格禁止大伙随地坐下休息,因为一旦坐下就可能永远站不起来。白天没完没了的行军,晚上在湿漉漉的草地上宿营,红军战士们会把偶尔找到的牛粪盖在身上取暖。
一次,往战壕里送饭,一颗炮弹飞来,眼看就要落地弹炸了,身边的炊事员一把将曼琳推开。“嘭……”一声巨响,曼琳缓过来时,看到的是一个大弹坑和已停止呼吸的炊事员,而逃过一劫的自己仅是暂时性的失去听力。
还有一次在延安,敌机突然来袭,大家来不及往防空洞躲避,眼看自己头顶落下炸弹。这时,一个八路军大哥一下子将自己扑倒在地,用身体紧紧护在曼琳身上,“咣、咣……”几声爆炸过后,曼琳的衣服被鲜血一点点染红,一位连名字都不知道的年轻战友就这样用自己的身躯替曼琳挡住了无情的炸弹。
三、照片入选西行漫记
长征结束后,由于年龄小,万曼琳被派到康克清和蹇先佛身边当勤务兵,后来又到列宁剧团(抗战剧团前身)成为了一名小文艺战士。剧团的排练十分辛苦,经常一套动作反复很多遍,但她从不叫苦喊累,而是加班加点排练。
1938年,万曼琳所在八路军抗战剧团从延安南下到国民党统治区西安,沿黄河各县宣传党的主张。但国民党地方顽固派千方百计地刁难,有的是连城门都不让进,有的是在演出时派特务就往台上扔土块儿、鞭炮等。为广泛发动群众,上级决定,剧团年龄大的同志回延安,只留下24个小同志,打扮成“流浪儿”,以“抗日流亡孩子剧团”的名义,在西安、临潼、渭南、韩城、合阳等地辗转演出,继续进行抗日宣传。
一路上都有特务监视,还有汽车整天跟着。到渭南时,胡宗南部队还将我们强行扣留,想进行收编。好在有爱国官兵帮助,我们才顺利逃出虎口。记得那晚我们提前打好背包,睡觉时也没脱衣服,半夜听到暗号后,我们就光着脚下楼,以避免声响,因为附近的楼房里就住着特务。我们不说话,不咳嗽,更不敢打喷嚏,为保险,我们都将把毛巾放在嘴边。
后来剧团返回延安,又排练了《叮叮舞》、《乌克兰舞》、《海军舞》等节目,经常为军民演出,受到了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评价,还被斯诺拍照并选入了《西行漫记》之中。
参考文献:
1.长征中的川籍女红军[M].王友平,四川辞书出版社.2016-12-01
2.王立民.杨俊倚,谁是长征途中最小的女红军—-万曼琳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