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民间传统榨油
榨油,主要是将植物的果实或种子通过压榨的方法得到油汁,从而获得食用油和生产生活用油。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榨油房遍布广大乡村,一大批人专门从事这项工作,人们称这种专业人士为“打油匠”。榨油的方法多种多样,归纳出来大概分为撞榨、绞榨两种最为普遍。
撞榨相比于绞榨规模较大,场地要求更高,而绞榨规模小,容易制作和转换场地。
传统榨油技法由于需要人员多、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逐渐被机械榨油所取代,在民间已经消失,或只存留一些部件。为了让这一民间工艺重现,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经过多方寻找,终于在通江县板凳乡三品寨村找到了传统榨油师傅刘忠太,又在通江县文胜乡谭坪村找到了做绞榨的木匠传人何光礼师徒。经过一个多月时间的备料、制作,一组绞榨榨油工具在三品寨村做成并试榨成功。
制作绞榨的木材大多使用硬杂木,主要木料是桦树、枫橡树等,而且树龄越长越直越佳。特别是两根“将军柱”,它对木材要求极高,要求树龄长、粗、直这些条件。伐木时间一般选在秋后,这时的树木含水少,俗称“下水树”,更适合使用。有些部件则需要存放多年的木料才能制作。绞榨最重要的绳索是用水牛皮或一年青的竹子制作而成,但大多使用前者。
绞榨一般用来生产食用菜籽油和桐籽油,但更多是压榨食用菜籽油。
生产菜籽油的过程相当繁琐,要通过筛籽、炒籽、碾籽、上笼蒸、团饼、压实、上榨等工艺。整个过程都要师傅严格把关,通过看火候、手搓的方式来决定炒籽时间的长短,要达到在手上一搓成粉的效果。只有经验丰富的师傅来榨才能有高的出油率。
榨油过程各环节紧密相连,首先是选籽,要求无杂质,然后用大锅翻炒,再将炒熟的菜籽用碾子碾碎,之后再上锅蒸,让其达到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再快速倒入准备好的垫稻草的篾圈中压实塑型,将这些饼一叠叠放在滗油盘上施压,让它析出油来。一般一斤油菜籽能榨出3.8—4两油来。
制作绞榨使用的工具有榨床、将军柱、猫儿梁、榨杆、辊筒、搬杆、滗油盘、码子、绞绳等。根据部件的长短及大小来进行选材,首先去除木料表皮然后刨光,选择适合的位置对称打孔。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民间传统木榨榨油方法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但它作为一种传统工艺,将永远存留在历史长河的记忆里。
(何东明 文/图 来自:《巴中日报》)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