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知青在通江轶事
一群把青春贡献给山区的人
在知青中,后来招工、升学、调走的有很多人。
1978年中央通知没有回城的知青全部安置工作。直到最后一批安置回城,仍然有很多人留在山区。他们虽然历尽曲折和坎坷,也经历了风雨人生的洗礼,但他们热爱这片大巴山神圣的土地,把毕生贡献给了这片神奇的土地。他们中有许多人做了一名山区教师,有的成了医生、护士、工程师、建筑师,有的走上了重要领导岗位,有的在山区结婚生子,把根永远扎在了这片贫困而美丽的地方。
在通江的知青中,黄泽君、丁玉敏固然是知青中的典范,做了通江县的县长、副县长,用她们的一生,为知青写上了光辉的华章,登上了重要政治舞台。但也还有默默无闻的把毕生贡献给山区的一大批普通的人,他们仍然是知青的光荣,知青中的代表,是值得可敬可佩的知青人群。
如六十年代最早到通江上山下乡,至今还在通江的火天岗茶场原场长,曾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刘道俊,为通江的茶叶研究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研发的“天岗茶”曾获全国农业博览会金奖。
还有扎根通江,刻苦自学医术,多年从事公费医疗管理,多次获得省地县先进个人的医保局会计喻德秀大姐;夫妻双双均是知青,在银行战线工作几十年,做过农行分理处主任,多次荣获银行系统先进个人的林素怀;
还有在农业战线工作几十年的叶大容大姐;一个饱经曲折坎坷、自学成才的中医师,终生无悔的中医院退休医师唐启利等,他们一个个举不胜举。他们扎根山区,热爱山区,都把自己的一生无怨无悔的献给了山区,献给了人民。
THE END
1
打赏
海报
重庆知青在通江轶事
那时,我才几岁,读初小。听大人们谈起有一群重庆知青来到通江。我家的那个公社也分来了约20多人。公社在全乡海拔最高的穿石梁大队一个地名叫野鸭池的山里建……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