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考古队一行人于3月1日从古城西安出发,沿渭水西行。奥古斯都·吉尔贝·德·瓦赞、让·拉蒂格取道渭河左岸考察,维克多·谢阁兰依照事先安排,于渭河右岸考察,至宝鸡会齐,然后相偕翻越秦岭,向汉中进发。
3月20日,考古队一行人到达汉中古城。在汉中,考古队通过短暂的休整,又分为两支人马经两条路线分别前往四川——维克多·谢阁兰、奥古斯都·吉尔贝·德·瓦赞沿着金牛道前往广元,让·拉蒂格踏上米仓道前往南江、巴中。
清人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六《陕西五》:“汉中入关中之道有三,而入蜀中之道有二。所谓入关中之道三者,一曰褒斜道,二曰镜骆道,三曰子午道也;所谓入蜀之道二者,一曰金牛道,二曰米仓道也。”
米仓道是古蜀道的重要线路之一,因穿越米仓山得名,与金牛道、荔枝道构成蜀道的三条主线路。米仓道夏末商初为巴人开通,秦末始为官道,又名“巴岭路”。米仓道并非单一线路,在蜀道的大系列中,与金牛道、子午道等相互关联,但自成线路体系,有其自身的主线、支线,陆路和水路,是多线复合的南北交通网络。
米仓道陆路主线有三条,由北向南,主线线路分别是:主线一的走向依次是汉中城——庙坝——桃园——上两——南江城——巴州(中)城,主线二的走向依次是汉中城——小坝——大坝——关坝——上两——南江城——巴州(中)城,主线三的走向依次是汉中城——碑坝——河坝——贵民关——关路——大河——仁和——巴州(中)城。让·拉蒂格取道南江,走的是米仓道第二条主道,即汉中城——小坝——大坝——关坝——上两——南江城——巴州(中)城。在今天的巴中市辖境内,如果再把这条主道细化,其线路为:汉中(南郑县城)——官仓坪——巴峪关——大坝——米仓关——关坝——银杏坝——上两河口——南江县城——沙河场——赤溪场——下两河口——元潭场——枣林——大佛寺——巴州(中)城。这条道路全长约500里,马不停蹄,大约要一周时间。目前还在修建、即将全线通车的巴(中)陕(汉中)高速公路大致就是沿这条主线向北蜿蜒延伸,高速公路与米仓道均沿着巴河上游两岸时而平行,时而重叠,分分合合,穿越(翻越)海拔2000多米的米仓山,通往汉中。
一直以来,从汉中南下前往南江县城,大多数商旅习惯于走米仓道第二条主线。原因在于,明朝洪武年间曾在巴峪关设巡检司(巡检司一般设于关津要道要地,归当地州县管辖,巡检统领相应数量的弓兵,负责稽查往来行人,打击走私,缉捕盗贼),这条线路相对安全,道宽路平,沿途人烟较为稠密,有固定的投宿处。
凭什么说让·拉蒂格走的是米仓道的第二条主线呢?证据是他沿途拍摄的照片中有一张注明了拍摄地点:三关坝。三关坝位于南江县关坝镇三关村。让·拉蒂格是一个有心人、一个优秀的考察者,沿着米仓道,他不断地拍照,留下了大量民国初年以来米仓道第一手珍贵的摄影资料。这些照片再现了100年前大巴山(米仓山)的地形地貌以及险峻的山路、湍急的河水、低矮的茅屋、吃苦耐劳的背佬二……简直就是一张张风光照与社会风俗图。这些照片是岁月的见证、历史的写真,弥足珍贵。
米仓道自明朝以来就逐渐被行人冷落,到了清末已基本荒废;民国时期,行旅往来越来越少。究其原因,是米仓道的北段要翻越大巴山(米仓山),山高谷深,道路曲折,险象环生,行人常常望而生畏。晚近以来,凡入川者,几乎都走金牛道。
宋李昉等编的《太平广记》卷三百九十七《山》引五代王仁裕《玉堂闲话》:“兴元之南,有大竹路,通于巴州。其路则深溪峭岩,扪萝摸石,一上三日,而达于山顶。行人止宿,则以縆萝系腰,萦树而寝。不然,则堕于深涧,若沈黄泉也。复登措大岭,盖有稍似平处,路人徐步而进,若儒之布武(疑为“步武”,古以六尺为步,半步为武。此处意为“脚步”——引者注)也。其绝顶谓之‘孤云、两角’。彼中谚云:‘孤云两角,去天一握。’淮阴侯庙在焉。昔汉祖不用韩信,信遁归西楚,萧相国追之,及于兹山,故立庙貌。王仁裕尝佐褒梁师王思同,南伐巴人,往返登陟,亦留题于淮阴祠。诗曰:‘一握寒天古木深,路入犹说汉淮阴。孤云不掩兴亡策,两角曾悬去住心。不是冕旒轻布素,岂劳丞相远追寻?当时若放还西楚,尺寸中华未可侵。’崎岖险峻之状,未可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