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阳笔石垭历史上的苟氏宗祠
恩阳苟氏宗祠,座落于恩阳镇司城乡(现在司城街道办事处)三村一社笔山垭下,他是本族文广先祖率族人建成于清光绪三年(公元1865年),占地面积3224平方米,系土木结构,即室内全系木架,室外土墙包围,并用细泥抹平,再施以石灰粉白。整个建筑,由正殿、厢楼、迎客厅、训诫楼(亦即戏台)、祠大门及荷池、小桥组成,是一个典雅大方、庄严肃穆、别具民族风格的建筑群体。世人赞其选址十分理想:它左依文风招展的笔山;右邻来龙奔腾的果山;背负雄障一方的永防;面对凌空展翅的高雁,发源于嘉陵江上游飞泻而来的清化水(以古清化郡命名),从其脚下滚滚过。
宗祠大门,雄伟壮观,门高4米,宽1米,两边极为厚重的长方形石柱上,携刻着遒劲有力的24字长联。门前两大雄狮蹲立左右。门上悬挂着“苟氏宗祠”四个金字祠额。其配套的附属建筑,更为令人赏心悦目;大门前植有排行一字的汉桂八株,花开时的清香十里可闻,对着大门下面,是一供人赏荷、观鱼的大池,池上横架着一双石平桥,池岸围栽数以百计的垂柳,以供人们来这里闲游散步。
宗祠正殿 ,宽敞雄伟,重檐双脊,斗拱交错,青瓦朱甍,巍峨壮丽。正中设以大龛,供奉始祖牌位,龛前设有一内装祭器,外陈祭品的大条形供桌,桌面桌腹雕饰各种花草,并漆以黑色朱光。桌上陈放着铸有文字的、供人祭祀时调敲击的大铜磬一口。
正殿两侧,各置一大神龛,供奉着全族已逝去的先辈的牌位。殿后壁,镶嵌着四通大碑,上刻文光公第一次为本族所攥以姓源、人物、世系、家规、家法为内容的宗谱。左右两壁,各嵌四通大碑,上刻“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八个大字,并铭以释文。殿内外的衡量上,置满着外戚亲朋赠送的大匾。
正殿大门外的左右两边,连接着各14米长的厢楼,楼下全是供人活动的小厅和平房,上门的厢楼,直与前面的训诫楼相通,训楼背面又紧连着宗祠大门,这样,就把建筑的各个部分,连成了一个整体。其中训诫别具特色,尤其脊梁和脊梁下高翘的四角,装饰繁华,不仅有龙、有凤,有各种花草图案,还有“安安送米”、“杨香打虎”、“孟宗哭竹”、“王祥卧冰”等二十四孝群塑。巡楼前的垂檐下,悬挂着训诫楼三个大字横幅。
祠宇右侧和背后,是占地2600平方米,而四周围以莽莽苍苍松柏一大坟茔,安葬这已逝先辈数以千计的灵柩。坟茔上方,矗立在一高大的《百代之本》总碑。碑上刻着五千余文字,它是文光公对我《苟氏宗谱》续修后的重刻。
可惜,此祠于1965年的“四清”运动中,工作队作为“四旧”,将祠内外的大部碑刻和建筑装饰凿掉,时到“文革”中,培修学校将主题建筑大部拆毁。从此,宗祠成为令人悲叹的废墟。
今废墟上除还残存宗庙正殿一角,和镶嵌于殿壁的四通铭刻《苟氏宗谱》的碑文,及“文革”后收回散存于族人间的《百代之本》总碑、苟氏元祖部分墓碑残块外,其他如正殿两头的迎客厅,殿外的厢楼、训诫楼和大门及门外桥、池等建筑物,都荡然无存了。1987年的文物普查中,在废墟上发现的正殿一角和几通宗谱碑,已被列入全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在苟庭一的带领下,对破烂即榻的正殿进行了简要维修。
2015年,成立了以苟华一、苟统一、苟瑞雪、苟从敏、苟银一、苟法一、苟政一、苟凯一、苟天一、苟如一、苟伟一、苟本武、苟本君、苟本荣为首的理事会,利用每年清明祭祖,聚会族人踊跃捐物、出力、积资,对正殿又全面进行了整修巩固。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