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阳区司城苟氏宗祠四通碑评述
1987年的文物普查中,我们在巴中县司城乡(现恩阳区司城街道办事处)三村苟氏宗祠的废墟上,发现四通石碑,剥除泥土,洗涤笔划,整个文字清晰标辨。四通石碑,大小相词,每通高2.01米,宽0.97米,楷书约1400余字,村块石碑文字相加,共约5600字左右,均是本族文王苟文光撰书,笔力矫健,刻工精致。
该碑远距县城40公里的山乡僻村,能够如此完好无损的保存下来,实为幸存。通读四块碑文后,得知是一部比较完整的苟氏家谱,它不仅记载了本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迁、居地迁徙和婚姻状况;而且追述了本族中历代官宦和名人事迹;既刻录了本家族能葬、婚礼、祀典;又刻录了本家族为管理教化族众就制定的族规族法。为我们研究广泛的社会、历史问题,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内容和可靠的资料,它具有其它书籍不可代替的文献价值。
该四通碑,我们把它编为一、二、三、四号,现将碑文简介和评述如次:
一号碑,为苟氏《姓源》、《人物》,同时追述了其它一些问题:
一、姓氏的由来。碑文首先肯定本族“系炎黄子孙,其姓得之最早,伊古以来有此苟族。”并引清学政黄某对川中的苟族考证云:“苟音本棘,从敏笋。上从卝(卝,矿的古体字。《周礼•地官》记有卝人官名,为地官的属官,掌管矿产),非草也,下从句,非勾也。从草而句,则为苟且之说;义以从草而勾,则为勾芒氏之后矣,必从棘音。而卝句则我姓的本音已的真矣”,同时斥责了过去一度出现过的所谓姓“芶”、姓“荀”、姓“敬"之类的说法。
碑文云:人谓我姓曰“苟”,并非我族,那是古代勾芒(勾芒,传说中的主木之官,又为木神名。《礼记•月令》:“其帝太暞,其神勾芒。”郑玄注:太暞之子曰重,为木官)氏之传说;人谓古有荀子之名,是“苟”或“荀”字之误,其说虽貌似而实非;人谓我族姓“敬”,属石敬亭、陈敬仲之后,而石、陈乃名非姓,亦属无稽之谈。虽有晋时苟某为避王室之乱携家外逃前,在“苟”字添一“文"字,使“苟"成“敬”,后来在扬州任刺史的歆固确是其苗裔,到了清初翰林学士苟华南,录世谱牒时也以此举例,进呈顺治皇帝亲览后,复赐姓为“敬”,但我族并非那位扬州刺史歆公之后裔,不要以此眩我族谱之光荣。
二、历代的官宦。碑文从周前追述到清代,计入谱人物共达三十个之多:夏商之交,有个在朝为官的苟实,祖籍河内,战国初,有个苟变,具有将才,经孔子之孙子思荐至卫国当官,战国中的苟俭,求著名的法家李悝之鹅女养之,不幸女没于河,后人将此河命名鹅溪,千古留名。三国蜀汉有个苟安,是个外交人才,刘备联吴破曹时,他曾自蜀而往吴,动过不烂三寸之舌。西晋惠帝时有个苟晞,时为兖州刺史,永嘉元年,曾率兵镇压过今山东茬平牧民领袖汲桑所领导的牧民起义;东晋的苟(文牛 上下结构),当时与朝中中书令的王羲之的第七子王献之是好友,两人曾怒斥过当时的《樗蒲》(古代博戏,后为赌博通称)而著名。南朝时梁之苟齐,著作敏捷,有负重望,用法严峻,赏罚分明;尤其是苟楣兄弟,是著名的刑官,时有“大苟酷于小苟”之说;南朝宋之苟昱,很有文才,是著名的“八俊”之中的一俊;另有苟雍,是自称“一斗才"的谢灵运四诗友之中的一友。唐之苟谏,官至朝议大夫。宋之苟光禄,官至梓州太守。明之苟颖,官至太仆少卿、工部仕郎,苟大贤,官至南京兵马指挥,苟璋,官至陕西布政;苟廷璇,官至眉州兵马指挥。清代在朝官吏更多,如苟华南、苟兰芳、苟扬威、苟三超、苟耀先、苟宗鲁、苟尊贤、苟旁达等,分别是翰林学士、兵镇、守府、都阃、吏目、教授之类官职。举人和原、贡、生、监,不胜枚举。
三、族人的流迁。碑文据通、巴交壤的五木坎兵马坟碑载:蜀中苟氏的支派大约有五处之多,他们分布于成都、剑州、南部、巴州、广元等地,其后迁徙地区更为广泛,如阖中、苍溪、昭化、仪陇、通江、南江以外,皆一脉之所分寄。
二号碑,为苟氏《世系》、《世派》,主要叙述了这样三个问题:
一、本族始来之祖远而难考,据明嘉靖时的古碑记载:落业于四川广元西路撑腰堡、镇武宫场一带,如凡高城、羊墀坝、柏树溪、百丈关等地的先祖,就已传至五代。到了十代曾有族人沿嘉陵江而下,先后迁徙于巴西(今阆中)洞子寺和阆东护山寨、七宝山、池塘沟及仪陇罐子坝等地,进而沿嘉凌江支流散居。
二、广元镇武宫一带的先祖,在未迁之前的第五代时,分为三房:一房花果园;二房话(必鸟,左右结构);三房椒子村。一、二、三房变迁很大,除二房十代后裔迁巴西洞子寺和阆东护山寨等地,有一些线索可寻找,一房后裔传至十代以下无考。原居椒子村的三房,传至九代的苟君芳、苟连芳,其下生升廷、升纪、升宰、升相、升位、升仲、升录等七人,其中宰绝。位、相各生二子。廷生五子一文林、化林、翠林、秀林、培林。录配杨君,生四子,长子元林,少亡。次子遐林,三子永林,卖老业而迁于南山之阳,其后祖孙俱没葬于此。唯四子锦林,自幼随外戚(系舅父)杨仁恩迁至巴西所辖下在城笔山垭(原巴中司城乡三村)被招赘为婿,从此苟、杨两家在此繁衍至今。葬于广元三房沟老宅的录公元配杨君,道光时文生苟文光,曾专程去那里为她扫墓并立了碑。
三、落业于巴中司城乡下在城笔山垭的苟锦林与杨氏婚后,虽仅生荣海一子,但荣海郑氏生苟璜、苟瑛、苟当三子,几经繁衍,又在此地形成了新的三房,到了光绪三年出现“中”字派时,加上原落业于广元一带的先祖,已是第十五代人了。当时鉴于世谱失遗,字派不定、伦辈不分情况,自光绪三年起,定派廿字,作为永管万年之用,即从“中”字派而后,定“元”字派起首,以后或以字居中,或以字居下,按派取名而不得越派。派日:元从一本立,其家可永延。世代守正道,启发自必联。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