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入计曹
康熙六年(1667),岳贞迁户部湖广清吏司郎中。见岳贞《石斋辨疑》:“丁未(即康熙六年)入计曹。历职两部(即礼部、户部)者,凡六载。”又见清人徐文元《岳氏家谱序》:“(石斋)官于京师,今且为天子二千石吏……石斋先生以宏敏之才,内管(有的版本作“输”)钱谷,外牧黎元。”又见徐秉义《几江集序》:“嗣历计曹,晓畅庶务,吏胥无敢作奸。”岳文中的“计曹”,即掌管财赋、会计的官署,代指户部。
户部也是清代中央行政机构“六部”之一,在《清史稿·职官志》中排序第二(仅次于吏部),职掌是管理全国疆土、田亩、户口、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户部有江南(今江苏、安徽二省)、江西、浙江、湖广(今湖南、湖北二省)、福建(兼直隶省政务)、山东(兼东三省政务)、山西、河南、陕西(兼今甘肃、新疆政务)、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十四个清吏司,按省设置(清初十五省,湖广省辖今“两湖”,江南省辖今江苏、安徽,陕西省辖今陕、甘,直隶不设清吏司),分省掌民赋及其他赋税(盐课、钞关等),同时掌管八旗廪禄、军士粮饷。隶属户部的机构有掌铸钱的钱法堂及宝泉局、掌库藏的户部三库、掌仓储及漕务的仓场衙门。选秀女也由户部主办——每三年行文八旗保送备选女子入宫,以供皇帝挑选嫔妃或配给近支宗室。户部的职能类似今天的民政、财政、国土等部门。光绪三十二年(1906),清政府宣布“仿行宪政”,官制改革,将户部改名“度支部”,并将财政部并入,户部遂废。
综合《清史稿卷一百十四·志八十九·职官一》《光绪会典事例》卷一九及《历代职官表》卷九的记载,户部官员设置有满、汉尚书各一人,满、汉左右侍郎各一人,堂主事满四人、汉二人,十四清吏司郎中宗室一人、满十七人、蒙古一人、汉十四人,十四清吏司员外郎宗室二人、满五十六人、汉十四人,十四清吏司主事宗室一人、蒙古一人、满汉各十四人,司务满汉各一人,缮本笔帖式(均满人)二十人,笔帖式宗室一人、满一百人、蒙古四人、汉军十六人,经承一百零六人。此外尚有额外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均无定员。除额外官吏外,户部官员定额三百六十余人,是“六部”中官员人数最多的中央行政机构,名副其实的“大部”。
户部主要官员为满、汉尚书各一人,满、汉左右侍郎各一人。其属:堂主事满四人、汉二人,十四清吏司郎中宗室一人、满十七人、蒙古一人、汉十四人,十四清吏司员外郎宗室二人、满五十六人、汉十四人,十四清吏司主事宗室一人、蒙古一人、满汉各十四人。
湖广清吏司因管辖范围宽、政务多,有三个郎中,其中两个满人郎中,岳贞是该司唯一的汉人郎中。三个郎中品级相同(正五品),都是该司的负责人。下属有若干员外郎、主事等官员。
户部的主要政务分工是按地区分司的。湖广清吏司除了掌核湖广省钱粮收支数目等主业外,还要兼管不属于该省之事——全国“耗羡”银两的动支。耗羡,即赋税正额外多收所谓自然损失部分(此本为一项陋规)。
岳贞从礼部仪制清吏司员外郎迁户部湖广清吏司郎中,官阶由从五品升至正五品,又升半品加一级,成为手握实权的中层京官。
京官虽集体办公,但也须独自“当月”。“当月”就是值班,又称“值宿”,是京官的主要职责之一。清代,“部院各衙门值日,八日一周,咸有定序。”(陈康祺《郎潜纪闻初笔》卷六“部院各衙门值日”条)“散班(即下班)时,冬天不过黎明,夏天不过日出。”(清人何刚德《春明梦录》卷上)
“一部中,每遇公事,堂官(即尚书、侍郎)下之司员(即郎中、员外郎、主事),司员委之书吏(即笔帖式、堂子尉、堂书、经承等未入流人员),书吏检阅成案,比照律例呈之司员,司员略加润色呈之堂上,堂上苟无驳斥,则此案定矣。”(清人震钧《天咫偶闻》卷二《南城》)
户部、礼部衙门相邻,均位于大清门左侧,紧挨大清门。王士禛《古夫于亭杂录》卷一“公署方位”条:“今六部、都察院公署,吏、户、礼在禁城之东,兵部、工部在三部后街之东,皆沿明旧。惟三法司及兵部督捕侍郎公署与太常寺在禁城之西。”清代,天安门自北向南至大清门(即皇城南大门,明代名“大明门”,故址在今毛主席纪念堂处)之间,有一条用石板铺成的供皇帝出入的中心御道。御道两侧建有连檐通脊长七百步的“千步廊”,东接长安左门,西接长安右门。千步廊之外环筑高约六米的朱红宫墙。宫墙之外两侧集中了清代国家机构的官署。户部、礼部衙门故址在今天安门广场中国国家博物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