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三李”《雪鸿堂文集标注》内容探析——以李蕃为文为政的记叙述评为例

三、对历史人物或文章的评论

李蕃史学功底深厚,对历史人物有自己独到的评价,提出了很多创新性观点,他的治学态度对今天我们研究历史,理清事件本身的来龙去脉、分析人物复杂的背景环境和情节状态进而得出准确的结论都有帮助和启发。

1、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李蕃《雪鸿堂》之《陈胜论》:“为天下者,不患功之不成,而患威之不立”,“吾所以读陈胜之传而惜其志之不大也,而恨其不知人也,不握算也。”李蕃在文中通过对陈胜口号、策略,将相的任用及地方豪强势力的处置等多方面深入剖析,说明陈胜不具备治国平天下的胸怀与才能,认为陈胜是“乱天下者,非取天下者”,所以不能成功。他认为,取天下者,要具备四方面的素质,即志向救民、知人善任、纪律严明、把握胜算,而陈胜“无一焉”:无大志,不知人,短计谋,且其起义动机志在个人富贵、非为天下百姓,其最终的失败是必然的,但也有历史功绩,“不失为丈夫”,对他要一分为二、辩证地看待。西周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周公旦,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圣人”,但李蕃在《金滕论》中,通过分析西周初年的历史,揭示了其作为政治家“揽权”的另一面,认为其举“流于知术”“有为后世乱臣贼子效尤之忧”。对西汉帝王刘邦以及“焚书坑儒”等历史人物和事件也多有评说,通过考证,认为有些记载是不准确的,进行了纠正。

2、对前辈文人作品的指正。李蕃的为文除了实用主义的观点外,对文章用词用语也有独到的见解,他在《论诗文十七则》提出“文章怕空疏,又忌填砌”,指出文章不能只顾堆砌辞藻,以致语言板滞,并以《战国策》为例,“简而确、华而不靡、妙喻而中、长言而宕、无填砌饾飣之病”,是“文势、笔势”的范文。又举《前赤壁赋》中最能表现作者“沉郁顿挫、曲折绵密”文风的怨、慕、泣、诉四字,说明“语言不取直白、而重形象描绘,重情景暗示,从而达到深沉隽永”。李蕃对杜甫十分敬重,但并不以为杜甫是诗圣就只是“随意欣赏”或“盲目推崇”,而是读杜甫诗作后,产生联想感慨,拈其文字、文句进行评论,“吹毛求疵”地拈其不当之处。在《雪鸿堂》中有《读杜》一章,共收录他对杜甫诗歌的短评611篇(则),是在读杜甫诗作后,或联想,或感悟,或议论,或总体评述。如在《九日登梓州城》评论中认为杜诗“朝廷醉眼”中,“朝廷”应改为“乾坤”为好,因为“朝廷”与“醉眼”不搭配,而“乾坤”更为贴切,表明自己的见解,也表现了其善读书的求实钻研精神。

(作者:李先国)

THE END
打赏
海报
通江“三李”《雪鸿堂文集标注》内容探析——以李蕃为文为政的记叙述评为例
通江“三李”指清代初期李蕃及其长子李钟壁、次子李钟峨父子三人,祖籍陇西,其远祖李继颜官至洋州刺史,在唐僖宗时以平寇有功而封侯,食邑始宁郡。始宁即后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