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八庙镇万寿村的故事
下八庙镇万寿村境内有一座很高的山,山上有一股清流,四季不断,冬暖夏凉,喝上一口令人心旷神怡。清咸丰年间,山上建起了寺庙,山上修行的和尚都长命百岁,因此将山取名为万寿山,把寺庙起名为万寿寺。而万寿山所在的行政区域就叫作万寿村。
相传很多年前,原观音井镇因受瘟疫和自然灾害的侵袭,致使民不聊生。万般无赖下,村民一齐跪求菩萨、神灵开恩,保佑后代昌隆,子子孙孙长命百岁。有很多人几天不吃不喝,跪死了,但依然没有动摇他们祈祷的决心。
一天有个道士路过这里,看到大家誓死祈祷,他便指着一个快要昏厥的人说:“去井里打水喝”。那人睁开眼睛,精神失常似地拉着其他人直奔道士指的方向去井边取水,真是奇怪啊,田野上干旱的裂缝一尺多宽,地面上如火烤一般,水井里的水却清凉甘洌,人们抢着用手捧着水喝,直到个个把肚皮灌胀,然而井里依然不见水少,大伙儿正觉得似梦似幻,天空忽然下起倾盆大雨,地面上的裂口徐徐合拢,人们顺着裂缝看稀奇,最后跟到万寿山,裂缝合拢之处剩下一股清流,大家把这里的水叫做神水,到处传扬。因此邻近的村民也常来提水,医生也叫生病的人到这里取水熬药。
从此这里的人们对生活充满信心,经常聚到一起喝茶,唱戏,说书劝善,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因心情开朗,过得充实,寿年都很高。村里的晚辈为了纪念长辈历经的苦难,便在村里修建了寺庙,起名:万寿寺。经常到这里祭拜,且牢记前辈遗训:“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生命靠阳光雨露”“生命在于运动”“忠诚方能得食”来教育后人勤俭持家、积善修德、养生长寿。
下面再讲另外一个故事:
原观音庵村(现万寿村)西侧“庙子梁”下,有一座寺庙叫观音庵,始建于清嘉庆年间。该处属明清时代巴州与南充两地南来北往客货运输的交通要道,民众勤劳,民风朴实,三教九流迭至,佛教兴盛。地方乡绅聚集大户和民众力量在“庙子梁”下建架廊房“白云庵”,有正殿、厢房、藏金楼、伙房数间,供善男信女礼佛,香火兴旺,声名远播于巴中、仪陇、阆中等地。
民国以来,寺庙在灾荒和战乱中毁坏。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地方民众在原址重建土木结构寺庙,改名“观音庵”,只收尼姑,最多时有尼姑5人(其中一名尼姑邓君固于解放后任乐丰乡乡长10年,于1990年过世;另一名尼姑邓桂珍,于2009年过世)。文革期间,观音庵尽毁。文革后,原观音庵村在建设村小学时筹集民间财力重建了土木结构观音庵庙,历经40年风雨侵袭已成危房。2013年,成巴高速公路开通后,观音庵处又成为交通要道和文化交流热土,被恩阳区规划建设为乡村旅游线。观音庵继续保佑当地风调雨顺。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