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贞家世述略
纸鸢即风筝。春日,岳贞带四子岳度到野外游玩,观看纸鸢,希望儿子们像纸鸢一样在天空高飞,前程远大。岳度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后来中了进士,入了翰林院。
五子岳纶,号山公,康熙二十九年(1690)庚午科举人。
六子岳兆元、八子岳经均为国学生(即国子监学生,亦称“太学生”“国子生”)。
七子岳维,字叔世,康熙三十五年(1696)丙子科举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丙戌科进士,授荔波县(今贵州荔波县)知县。
岳贞子孙大多“南投荆楚北依秦”(见岳贞《自汉中归省墓》诗),年少或壮年时背离乡井,或外出逃难谋生〔先是张献忠、“摇黄”(摇天动、黄龙)杀掠南江境,后是波及更大范围的“三藩之乱”〕或读书做官(包括随官生长于外的孙辈),叶落归根洋潭者寥寥。附记
2020年11月8日,笔者相偕同事付海旭、南江县政协文史委干部何志平、南江县第二中学退休教师岳福章先生到桥亭镇洋滩村探访岳贞故居及墓地遗址。今年八十二岁的村民、与岳贞同族的岳美周老人告诉我们,岳贞四子岳度也葬在洋滩村。岳度死于何年安葬何处,文献无记载。这意外的收获,使我们喜出望外。
《(道光)南江县志》中卷《进士》记载岳度为翰林院“编修”,该志中卷《乡贤》“岳贞”条附载岳度官翰林院“检讨”。清代,翰林院编修官秩正七品,翰林院检讨官秩从七品。无论是编修还是检讨,岳度都仅仅是一个小京官,类似他这样的小京官在当时多如牛毛。清人有言:“以天下官人之额数而计之,京省大小之职不啻二万有奇。”(贺长龄、魏源等编《皇朝经世文编》卷三十三《内政部七·铨选》)按照这个数字再保守地估计,京官至少也有一万人。在这一庞大的官僚群体中,除去少数一二品大员外,绝大多数都是中下级籍籍无名、平庸的京官。除非某些特殊原因外,文献不载或不详载其生平是情理之中事。岳度即使如岳美周老人所言葬于桑梓,因墓被毁,无碑文查证,时过境迁,是真是假,难以坐实。既然岳氏族人有此说法,我们也就姑妄听之。
岳美周老人家住洋滩村五组,在该村担任过多年的村支书、村主任。他首先带领我们到洋滩村二组一个名叫“香油塆”的地方看岳度墓遗址。岳度墓遗址位于村民吴雄才地坝下侧前约五十米的地方。岳美周老人回忆,岳度墓建造得比较简陋,墓左右各有一株高大挺拔的杉树,墓前甬道不是用石块、石板铺成,而是用砖块、瓦片铺成。墓坐北朝南,背靠天柱山,正对南面的飞马峰(即玉千山,又名莲花峰),墓西为珠池垭(珠泉峰)。距目测,香油塆岳度墓遗址距桅杆坪岳贞祖居及墓地遗址直线距离不到一公里,岳度墓遗址地势高于岳贞祖居及墓地遗址约二百米。
岳美周老人回忆,“土改”后,(南江)县上一个叫秦福坦(据读音命名)的女干部带领工作组到洋滩蹲点,她在村里走访、调查,了解村情。她听村里人介绍该村历史人物时,得知岳度是清朝翰林并且就葬在村里,一时便起了毁墓之心。她为何要毁岳度墓?说起来真是荒唐,就因历史上秦桧与岳飞众所周知的恩怨,加之她姓秦,借此公报私仇。
时值新中国成立不久,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方兴未艾,百废待兴。秦福坦率领村民在上两场通往关坝场的必经之地,也就是在古老的米仓道上一个叫“田垭梁”的地方挖塘蓄水(灌溉农田)。秦福坦把正在开挖的水塘命名“翻身塘”,并在塘边搭架,安排人书写“人人来打翻身塘”的巨幅宣传标语,高高张贴在木架上,发动村民积极投身水利建设。这“翻身塘”一语双关——在昭示新中国推翻了万恶的旧社会,穷人翻身做主人的同时,也暗示了八百余年后,曾被世人唾弃、打入另册的秦桧及秦氏一姓又在新中国翻身并真正抬起头来。秦福坦取这个塘名,可谓良苦用心,大有深意。也可知这个女干部工于心计,并非一个简单的人——她趁机利用政治运动顺理成章地发泄了遗传的心理积忿,为整个姓氏的人出了一口气。具体表现在,打“翻身塘”需要大量石材,秦福坦便号召村人拆了岳度墓,用墓石筑了塘埂。当时,当地岳氏族人势力早已式微,无人敢制止这个县上派来的蹲点干部的所作所为,大家心知肚明,又不敢一语道破,否则一顶“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帽子扣在头上,谁也戴不起。
岳美周老人告诉我们,他那时已十多岁了,亲眼见过女干部带领村民打“翻身塘”。岳美周老人说,女干部那时三十来岁,中等个子,体型略胖,但腰身极细弱,人也长得俊俏,挑一担土,腰肢一颤一颤(当地话叫“一闪一闪”),行走时看起来有些吃力,但整个人前倾的姿势及疾驱的步伐十分好看,在工地上十分惹眼。
岳美周老人的讲述绘声绘色,女干部挑土的形象活灵活现,呼之欲出。我一下便想起汪曾祺先生《大淖记事》中的描写:“一二十个姑娘媳妇,挑着一担担紫红的荸荠、碧绿的菱角、雪白的连枝藕,走成一长串,风摆柳似的嚓嚓地走过,好看得很!”
(作者:周书浩,来自《巴中日报》)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