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阳初的“一二三四五”平民教育思想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有其自身的特点。他根据“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中国古训,将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联环扣合、整体推进,创造出一大发现、两大发明、三种方式、四大教育、五个结合的平民教育思想,形成了相当完整的体系。
一、一大发现
一战时,晏阳初为在法国战场上当“苦力”的华工作翻译时,发现中国有一个巨大的“脑矿”。
晏阳初认识到,所谓的“苦力”,他们不在于苦力的“苦”,而在于“苦力”的潜在力,只要发掘出来,就会产生无穷无尽的力量。
1985年9月,晏阳初在成都地区原乡村建设学院校友会欢迎会上深有感触地说:“在六十年前,我发现了一个新人物,这个新人就是‘苦力’。是‘苦力’教训了我。我不但发现了‘苦力’的苦,还发现了‘苦力’的力,‘苦力’的潜伏力。他们最需要的不是救济,而是发扬他们的潜力。五十年前回到中国,生意人知道开金矿银矿的重要,忘记了脑矿。世界上最大的脑矿在中国……几亿中国农民穷在什么地方?为何穷得没饭吃?便是没有发现‘苦力’的力,没有发现他们的潜伏力,所以埋没了他们。
发现“苦力”的“力”之后,对于晏阳初来说,这决定了他一生的志向和事业,他说:“我从此有了志愿,回到中国不发财,不升官,我找到了这个大矿。并且一生要努力开发这个‘人矿’‘脑矿’。”
二、两大发明
晏阳初的第一发明就是开发“脑矿”的工作——平民教育。
1920年,晏阳初从法国回到祖国,看到各方面仍很落后,非常难受。过去一般留学欧美日本的青年回国后,不根据中国的情况,只照搬照抄别人那一套,结果“救国”无门。晏阳初认为,中国有句古训,叫做“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本不固,则邦不宁。他认为,中国人必知中国,然后才能救中国。因此,他回国后就积极进行社会调查,游历19个省,调查中国平民教育现状。
经过调查研究和探索,晏阳初研究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平民教育”计划和方案,并说服各省有关当局重视平民教育,特别是农村青少年教育。据此,晏阳初动员了一大批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归国留学生与其一道,在北京成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成立后,就立即根据中国平民的实际情况和中国的历史文化特点编写教材。晏阳初、陶行知与陈鹤琴等人从中国常用汉字中选择最常用的1300个,编成四册《平民千字课》,每册24课,每晚学习一课,为一小时,共96小时学完四册,就能看书读报了。他们在编写教材时,注意到农民为生活而奔波,没有多少时间学习,经济情况低下,没有钱买更多的书,他们就以白话文形式编写这套《平民千字课》,以“最短的时间,最小代价、获最大限量词汇”,将四册《平民千字课》在四个月内学完。普通未上过学校的平民学习了这套教材后,就基本掌握了识字的工具。后来,晏阳初又根据实际情况编成《市民千字课》《士兵千字课》在城市和部队中推行,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