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仓道路线与性质初探(下)

以上所论,为本文对蜀道网络中米仓道系统的一些初步梳理。需要指出的是,米仓道所在的巴中等市县,地处偏远的秦巴山区,长期以来经济发展迟滞,交通落后,当地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及其珍贵价值容易为外界所忽略,学界的研究也不多,以至在近年为蜀道申遗举行的热烈讨论中,有学者就主张四川境内只需保留金牛道一线,或甚而疑及米仓道的存在。这样的看法自然是我们无法苟同的。

应该承认,在蜀道这个跨区域的庞大交通体系中,金牛道确实历史非常悠久,且因地理条件、历史文化诸因素,长期在蜀道网络中处于最为突出的地位。但是,四川盆地颇大,其身后的西南腹地更是幅员极其辽阔,金牛一线必然无法完全解决古代四川与关中的交通问题,尤其是川东北地区的先民不可能向西绕个大弯,经金牛道赴汉中、关中,必然会利用米仓山地中更近捷的河流谷道穿行翻越之以达陕南汉中等地。换句话说,从幅员辽阔、物产丰富的天府四川,经陕南到中国古代长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关中地区,不能只有一条北向通道,故金牛道和米仓道本无法互相替代,各自均有存在、发展的必要和必然性,各有其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就其历史文化遗存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原则而言,都应该得到认真的研究和保护。注释:

[12](唐)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通典》卷一七五《州郡五·古梁州下》,第4586—4590页,中华书局,2007年。

[13](唐)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通典》卷一七五《州郡五·古梁州上》,第4620—621页。又,“洋州(今理西乡县)”目:“大唐复置洋州,或为洋川郡,领县五:西乡、兴道、黄金、洋源、华阳。”第4578—4579页。

[14](唐)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通典》卷一七五《州郡五·古梁州上》,第4582、4586、4587、4589页。

[15](唐)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通典》卷一七六《州郡六·西梁州上》,第4620—4621页。《通典》该目后又记:“利州(今理绵谷县)春秋、战国时为蜀侯国。(自益昌之西,南至蜀川,悉为蜀侯国之地,此盖蜀之北境)秦灭蜀,其地入蜀郡。二汉属广汉郡。……大唐为利州,或为益昌郡。领县六:绵谷(汉葭萌县地,东晋置兴安县,隋改之),嘉川(汉葭萌县地,宋置兴乐县,后魏改之),葭萌(汉旧县地,后魏置新巴郡),景谷(汉白水县地,宋曰平兴县,隋改之),益昌(古剑阁道,秦使司马错伐蜀所由,谓之石牛道,汉葭萌县地),允山。”第4620—4621页。

[16]严耕望先生据《太平广记》卷一五五段文昌条引《定命录》“兴元之西四十里有驿曰鹄鸣,滨汉江,前倚巴山”,考定其“当为兴元府西南入巴岭道之第一驿”。并且又指出,“巴州为巴岭以南之重要州府,宜其有驿也。”(《唐代交通图考》,第1011、1013页)对此,蓝勇先生结合文献记载和实地调查有异议,详其《米仓道的踏察与考证》。

[17](清)道光《巴州志》卷一〇《杂纪志》“州城外唐宋古迹最多”目。

[18](清)道光《巴州志》卷二《建置志(上)》“铺递”目。

[19](清)道光《通江县志》卷五《武备志》。按:该目无正文,无法具体了解铺递设置情况。见《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第63册。

[20](清)道光《南江县志》卷上《驿递》。

[21]陕南与巴蜀同属秦岭以南古“华阳之国”,地理气候、文化风习相似,乃《汉书·地理志》所谓与巴蜀同俗之区域。先秦时期,至迟在东周时代,巴蜀之分野大致以嘉陵江支流涪江为限。而据《华阳国志》记载,蜀早已“北与秦分”,“以褒斜为前门”(《蜀志》);而巴也早已“北接汉中”(《巴志》),可见在巴国范围内,汉中与包括今南江、通江的巴中地区应早已连为一体,交通应已存在,因而陕南一带也早就有板楯蛮(历来以巴河流域为主要居地)居息繁衍。《史记·秦本纪》载:秦孝公元年(前361年),“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似反映楚从巴蜀手中夺得汉中后,也据米仓道而南向与巴交通。刘邦被封为汉王,以巴蜀汉中为王业之基,亦必然重视其交通联系,故南江、巴中一带萧何追韩信、截贤岭等传说、遗迹恐非空穴来风。三国时期,米仓道军事政治上重要性日益凸显。而两晋南北朝以后,米仓山南北行政隶属上已时有分、合,如《太平寰宇记》卷一四〇《集州》目即记“后魏景明(北魏宣武帝年号,500~503年),于巴岭南置洋州、其章、平素三郡。大统(西魏文帝年号,535~538年)中,山南没属。梁武帝大同(535~546年)中,又于巴岭侧立安宁、敬水、平南三郡,仍立东巴州以领三县,郡州理在木马。按木马,地名,在今洋州界,无复遗址。后魏(西魏)恭帝二年(555年)改东巴州为集州,以东北集川水为名,人户寡少,寄理梁州。后周(北周)天和五年(570年),移集州于巴岭南,即今州理(集州治所公山镇,即今南江镇),领平桑、其章、安宁、敬水、平南五郡。”是巴岭南的集州与岭北同属一政区、其上级政区治所在岭北长达70年之久。该目又记“隋大业二年(606年),废集州以难江属汉川郡”。则难江即今南江又划属汉川郡,郡治即在今汉中。唐划天下为十五道,陕南东部和包括今通南巴一带的今川东北、川东大片地区属于山南西道,治所即在梁州(今汉中,后升格为兴元府)。元朝难江县并入保宁府巴州化成县,属四川行中书省广元路,该路治所亦在汉中沔县东。此种行政隶属关系,必有畅达的交通为基础。

[22]收入南江县志编委会:《南江县志》,成都出版社,1992年。

[23]梁廷保:《古米仓道考》,《四川文物》2001年第3期。梁先生的成果基于其长期在南江县的文物考古工作,并曾多次实地调查考察。

[24]南江县志编委会:《南江县志》,第232—233、703页,成都出版社,1992年。

[25]这大概就是嘉庆《四川通志》称之为“店铺”之故。

[26]梁廷保:《古米仓道考》,《四川文物》2001年第3期。

[27](明)曹学佺著,刘知渐点校:《蜀中名胜记》卷二五《川北道·保宁府二》“巴州”目,第380页,重庆出版社,1984年。

[28](明)曹学佺著,刘知渐点校:《蜀中名胜记》卷二六《川北道·保宁府三》“剑州”目,第385页。

[29](清)乾隆时佚名纂修《南江县志》引《旧志》,转引自蓝勇《四川古栈道研究》(《四川文物》1988年第1期)。道光七年《南江县志》胡炳所撰序言云:“南江旧无志,曩于卫桤园司训案头,见抄本厚仅指许,较今《四川通志·保宁府志》

所纂辑尤略。”看来虽“南江旧无志”,但前人已有所纂辑,只是十分简略而尚未正式印行。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国立北平图书馆曾出乾隆时佚名纂修《南江县志》抄本1册,所据为故宫旧藏抄本,颇疑即与此“厚仅指许”的抄本同出一源。而在清以前,南江应已有旧志,此次调查在南江县太子洞发现的明嘉靖十三年“岳凌霄等菖蒲涧题记”,即载明代“南江县儒学训导马元吉……创纂《邑志》、集有《日益日愤读书疑等录》若干册”云云。该《邑志》或已毁于明清之际的战火,或即乾隆《南江县志》所引《旧志》。

[30](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八七《利州东路·巴州·景物下》“两角山”条引《海录碎事》:“兴元府之南有路通巴州,行三日而达于山顶。其高处谓之‘孤云、两角,去天一握’。”(第4825页,中华书局,1992年)

[31]此次调查发现的诸多题刻亦反映清代米仓道系统已主要为民间通道。如大通江线路的碑坡古道上光绪三十年题刻,左为“古白石县”四大字,右边一段文字盛赞此路“自昔崎岖称鸟道,于今坦荡便人行”,落款则是“夲邑熊复礼炳如,同里囹(廪)膳生谢文兴顿首拜”。应为乡贤组织修缮古道的反映。小通江线路上草池乡小新场亦不仅有晚清同治年间佘姓发财后捐资修建的独善桥(未竣工即家道中落),还有反映乾隆四十六年民间合资修桥史实的碑记。

[32]该题刻位于今南江县东榆镇战斗村二洞桥,下临南江河。

(作者:彭邦本原载《四川文物》2013年第1期)

THE END
打赏
海报
米仓道路线与性质初探(下)
三 古代道路是不是官道,是否设有邮驿、铺递为一重要标志。米仓道位于唐代山南西道范围内,根据杜佑《通典》,山南西道包括汉中、通川、巴川、清化、洋川……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