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仓道路线与性质初探(下)

再来看除开沙河铺、东榆铺等七个近代还在运转的铺递之外,另外的十四个县志亦已经不详的古铺。从上引旧志可知,它们无疑就在清代以后“俱系山径险阻,不通大道”的城东北方向上,亦即南江境内米仓道北段上。这些古铺,虽然文献已经失载,但根据县志和民间保留的南江城北米仓道崎岖路线上的古地名,似乎仍能大致考察其端倪。

据梁廷保先生介绍,南江地名有一特点:将大坝堡、官坝堡、底塘堡等通念作大坝铺、官坝铺、底塘铺。因此,前述晚清仍在运转的七个旧铺,又作沙河堡、东榆堡等,但堡都读作铺的音。对此现象的原因,梁先生并未解答。现在看来,此应为音讹,但亦有缘由。古代山区的铺递,多修筑成堡垒形,这既属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又是防卫和治安的需要。铺兵出送公文,需携带武器,以防盗寇或野兽的侵袭。明代尤其清以后,米仓道北段因不再是官府文檄往来递送之道,铺递取消,并渐渐从人们的记忆中淡出,几代人之后,就几乎无人知晓了,但民间尤其商旅仍在往还,其堡仍长期存在而往往作为店铺[25],且地名依旧,久之可能就堡、铺(二字发音本相近)混一了。因此,米仓道北段上的大坝堡、官坝(近世又讹为关坝)堡,应该就是昔日的大坝铺、官坝铺。循其思路对勘梁氏文章中其余茶坝铺、桥亭铺等[26],当亦如此。

由此看来,至少在明朝或其以前,米仓道北向主线上亦曾长期设有铺递,应具有官道性质。

明朝以降,陕南与巴蜀分属两个行省,在行政隶属关系上已完全脱钩,米仓道开始逐渐向民间通道转化。但是,政府出于惯性,也并没有完全放弃对它的管理,如明代仍在这里设置巡检司,相应的铺递机构在一定时期内大概也仍然得到保留,米仓道作为官民并用之道的性质并没有完全消失。这在一定程度上从巴中市境内各线的许多栈道遗迹亦可得以印证。明曹学佺《蜀中名胜记》曾指出:

按孤云、两角山,及截贤岭,俱在栈道[27]。

曹氏在万历年间先后官居四川右参政、按察使,在任期间做过不少好事,如在交通方面,由于四川道路险绝,他就主持集资修复了不少道路、桥梁,受到行旅的好评。曹氏书中所载,很多来自作者实地考察,亲眼所见,故此条记载当反映了其时米仓道北段交通的实际状况,说明米仓道上的栈道在当时仍然得到了维护。米仓栈道在明代仍然受到官府的保护并非孤例,当时整个蜀道网络中的栈道看来基本都得到了国家的重修和维护。如曹氏同书中亦载,其时剑门一带“栈阁相望”[28],这与明朝正史中的记录亦是吻合的。明朝不仅开国之初的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命普定侯沐英重修连云栈道,并因其旧路基础改为栈阁,而且直到弘治年间都还再度重修过。这说明,至少在明朝前中期,仍保持了历代维修栈道的国策。到明后期的嘉靖时,情况逐渐有了变化,开始将一部分连云栈道易木为石。到清康熙三年,贾汉复将其全部易为碥路(石路)。明清之际连云栈道的上述变化过程,与文献梳理和考古调查所获的米仓道史实颇相一致。乾隆《南江县志》即谓:

(截贤岭)与孤云两角俱修栈道,今则榛莽已辟,半成坦途。[29]

根据清代和民国《南江县志》,孤云、两角山与截贤岭俱在今县城以北数十至一百多里的山区,与唐宋以来史籍盛称“孤云、两角,去天一握”的地理情形,和从南郑出发要三天方能登其顶的记载颇为相合[30]。可见米仓道北段栈道原本不少,但乾隆时已经改为从榛莽中辟出的土石道路。上述情况与此次实地考古调查在这一带所发现的许多栈道遗迹颇能相互印证,如在南江县上两至桃园一线有一段长达百余米的河道上,发现了连续的栈道孔,和明显属于栈道组成部分的唐宋时期多座桥梁(最宽者达3米)、多种规格的若干古桥桩孔,可见栈道及其工程本身已达相当的规模与规格。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栈道和桥梁桩孔所在之河道,就叫韩河溪,其旁就是截贤岭,正是传说中的萧何追韩信之地,应非偶然,联系上述栈道遗迹,可知这里至迟秦汉以来即为重要通道所在。

明末清初,四川曾遭受几十年的战祸,经济社会破坏尤其惨烈,人口大量死亡流徙,包括通南巴的川北一带李自成、张献忠两部农民军先后都往返出没,相传张献忠还焚烧过栈道。待康熙、雍正之际经济得到初步恢复,栈道已长期失修而残毁严重,清廷遂放弃对栈道的修缮恢复,将其改为土石路,此即乾隆《南江县志》上述记载透露的清代史实。需要指出的是,清代虽不再沿袭历代维护栈道的传统,并撤销了明代设立的巡检司,但到咸丰十年(1860年)又在原巴峪关或曰卡门修复两道关隘,即著名的官仓坪,由川陕巡司交叉把关,既据之课收往来商旅之契税,亦兼收维持治安之效。而在通江县境内的米仓道线路上,这次调查也发现了光绪六(1881年)四川总督、巴州县衙告示的“渡水溪古道碑刻”。以上考古实地考察调查发现的历史遗存揭示,虽然清代米仓道已经主要转为民间通道,[31]但官府并没有完全放弃对这条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的通道的管理。

总之,在清代以前,米仓道曾长期属于官道或官民共用之道。与之相应,这里再对米仓道上亦曾有过的一定规模的栈道略说几句。这些栈道,应是唐代前后维持南北交通的重要设施,主要沿河谷建置、维修。在此次米仓道考古调查考察所获资料中,不仅有桃园一线韩河溪等处的许多栈道孔和古桥桩孔,通江县诺水河镇小通江上游阎王碥等处的木、石栈道遗迹,亦可谓典型。而在南江县皇柏古道起点的东榆铺路旁崖壁上,至今仍完整保存着以下赫然题记:

天宝四载,太守郑子信此南北路移险造阁记[32]。阁者,阁道也,亦即栈道。在题刻旁至今仍可见到若干唐宋时期的栈道桥梁桩孔,和下接南江河边的石阶。众所周知,木质栈道工程艰巨而容易腐坏,尤其须要长期和日常的维护,成本高昂,通常非国家或政府之力莫能承担。上刻石题记和栈道遗迹表明,太守主持的这次阁道或曰栈道工程,正是栈道建筑维修通常为国家或曰官府工程、米仓道当时乃官道或官民共用道路性质之证。正如开元、天宝时期是古代盛世之巅峰一样,唐宋二代也正是米仓道作为官道的鼎盛时期,它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其时通南巴一带经济、文化的繁荣。而这些官修栈道,和当地数量众多而非常精美的石窟龛佛道造像,以及宋代集州、巴州在川北陕南之间数量名列前茅的商税场务数据,可谓其确证。

THE END
打赏
海报
米仓道路线与性质初探(下)
三 古代道路是不是官道,是否设有邮驿、铺递为一重要标志。米仓道位于唐代山南西道范围内,根据杜佑《通典》,山南西道包括汉中、通川、巴川、清化、洋川……
<<上一篇
下一篇>>